上海新闻

“6·18”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平台品牌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83

“中国福建举办的这个交易会,在过去几年里已声名鹊起,成功地完成了对商业公司、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匹配,并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合作者。”一份欧洲科技杂志在评说“6·18”时如此称道。

“举办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是福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行动”,“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已经成为福建推进科研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推进自主创新的平台。”许多参会的嘉宾在评价“6·18”时赞誉有加。

“6·18”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历经五年的精心经营,不断总结、探索,创出海西建设的平台品牌,越来越显现出生机、魅力及骄人成效。

持续创新打造品牌

福建省发改委负责筹办“6·18”的同志对记者说,“6·18”的品牌是通过体制、机制、服务的创新打造出来的。

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档案成果”囤积与企业“找项目难,找好项目更难”的供求矛盾一直都是全国性的难题。不打破这种体制,就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应运而生的“6·18”从一开始就突破现行体制的制约,以明确的主题、突出的个性,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崛起,成为中国重要的科技会展活动之一。体制创新的“6·18”,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福建省发改委作为“6·18”具体承办单位,通过自身内部职能转变,在基层、企业的形象发生变化。各设区市、省直产业部门通过“6·18”平台,增强了谋划项目的手段,提升了项目运作的能力。省直部门通过“6·18”,扩大了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作为空间。福建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6·18”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合力运作的机制。

打造永不落幕的项目成果转化平台是“6·18”在机制上的创新。通过这个平台,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征集符合福建产业发展需要的项目成果;通过这个平台,推介福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各种企业需求,寻求解决;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可以发布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需求,高校院所可以发布先进、适用的项目成果,推动产学研的深度结合,使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满足企业需求。其中,举办“6·18”项目茶会,创办“6·18”网站、《6·18博览》、“969618”服务热线,以及设立“6·18”项目服务中心等,都是“6·18”在机制上的独到创新。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项目茶会,使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实现零距离接触。专家学者们在品茗茶香中感受到福建企业的热情和对科技项目的渴求,企业通过茶会更快捷地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2006年3月举办第一场起,到目前已举办“6·18”项目茶会70多场。

注重服务创新更是“6·18”的一大亮点。福建全省建立和完善了省、市、县三级“6·18”项目跟踪服务系统,并实行联网管理。同时,强化“6·18”对接项目的后续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对接项目落地转化中的各种问题。为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每年福建省发改委还从省级预算内资金中专门安排资金扶持“6·18”对接项目。近5年来,共扶持“6·18”转化项目1358个,安排资金近4亿元,有力地促成一大批先进适用的项目成果在福建省落地转化。

项目落地突出“好”字当头

“6·18”平台,让科技成果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项目,与需求方“快速约会”、“便捷联姻”。有人形象地比喻说,“6·18”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生产力架起了一条“高速公路”。

“6·18”的对接项目从首届的2119项发展到第五届的4656项,项目不仅多,而且好。项目之好,体现在三个方面: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增多。这些项目的对接落地,使一些工艺落后、层次偏低、效益不佳的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生机。南平森科种苗有限公司在第二届“6·18”上,与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许传森教授对接了营养苗技术。长期以来,植树造林用苗主要以传统方法培育的裸根苗和塑料袋容器苗为主,其中裸根苗占到80%左右。裸根苗一般在露天培育,要占用大量的良田,同时受时间、气候限制,长势不一,成活率不高。容器苗大都以腐殖土、黄心土为基质,分量重,一株苗有350克重,透气性和保水性差,极易死亡,同时,塑料袋容器移栽时拔掉难以回收,污染环境。采用营养苗技术,一亩可育苗20万株,马尾松育苗期只要150天,如用嫩枝扦插育苗,一年可生产2-5批苗木,经济与社会效益巨大。同时,由于网袋可降解,并形成营养根团,增加土壤肥力,苗木成活率极高,且无缓苗期,营养苗的成活期也可以延长15—20天,打破了造林季节期限。专家们说,营养苗技术的落地推广,必将引发种苗的一次大变革。福建三钢集团在“6·18”上,一眼看中了细晶带肋钢筋生产技术。引进该技术,开发新一代资源节约型带肋钢筋的生产工艺技术,突破了传统快速冷却工艺在提高产品力学性能时,塑性、韧性、焊接性能下降的局限,使产品在力学性能提高的同时,塑性、韧性、焊接性能等全面提高。本项目提出的工艺路线和开发的装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节省合金元素、年降低生产成本超亿元的效果。

——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项目增多。这些项目,绝大多数属于专利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它们的落地投产,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年来,“6·18”共吸纳了1万多个来自全国和海外的技术创新成果在福建省落地、转化,集聚了1500多亿元的社会投资。厦门永兴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6·18”上与集美大学对接了“虾青素的发酵法产业化”项目,采用酵母菌发酵法生产天然虾青素,将生物技术与发酵工程技术相结合,一改传统方法存在毒性的缺陷,生产的产品更安全,可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饲料添加剂、医药等领域。位于宁德寿宁山区的三祥冶金公司,通过“6·18”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福州大学等科研院校搭上线,进行研发创新的合作,成功开发了“一步法熔炼二氧化锆颗粒”新工艺,使一个山区的小企业闯出了大品牌,该企业已成为全球同类企业中唯一能够生产99.8%品位的第二大企业。难怪这个企业的老总逢人便说:“如果不是‘6·18’,我们三祥怎么可能与几千里之外的高等学府联姻?”

——环保和节能减排降耗技术项目增多。福建污泥研发有限公司与上海金山兴塔砖瓦厂对接了鑫晶山河道淤泥开发利用项目,目前正投入开发。项目建成后,年可处理消化淤泥8万-10万立方米,将解决莆田南北洋20多年河道淤泥淤积难题,每年节约土地面积30-40亩,对恢复南北洋生态环境起较大的作用。该项目工艺先进,采用烟气地下水过滤热能循环利用技术,达到清洁排放,并运用自创的轮窑风道排孔焙烧技术和淤泥破碎配方脱水技术,这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由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首创研发的“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工艺技术”项目,以废动植物油为原料,在自主研发的微酸性催化作用下,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得到符合0号柴油标准的低成本生物柴油。该生物柴油是国际燃料市场公认的无污染、环保型、可再生燃料。使用该燃油没有二氧化硫污染,且该技术可使“地沟油”等废油变废为宝,有效地解决城市地下水污染和餐桌污染问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6·18”平台对接落地的项目,对应国家产业鼓励政策,真正呈现了又好又多的良好态势。

“6·18”项目的对接落地,使科技创新的新领域不断得到开掘,技术难题不断得到解决。通过“6·18”,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有限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对接了竹纤维开发与应用项目。竹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纤维,该项目的对接有望攻克竹原纤维产业化生产方面的技术难题。经过几年的发展,“6·18”已从单个项目的对接发展成为产业的对接,有效地服务福建省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壮大。三明市利用当地资源,通过“6·18”平台,积极对接发展生物医药产业。2005年生物医药落地项目14个,2006年落地31个,2007年预计落地50个以上。全市建成各类药材人工种植基地20万亩,成为全国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带动了农民增收。

“6·18”项目的对接落地,还直接推动了闽台产业对接的全面提升。在第五届“6·18”上,省信息产业厅举办了2007年闽台光电产业项目对接会和海峡两岸IC设计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项目对接会。对接会推出的光电产业对接项目总共有65个,其中包括3个与台湾合作、1个与香港合作的光电产业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9.3亿元。签约项目还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2项,总投资5.75亿元。最大的投资项目是国家级泉州(南安)光电信息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投资达5亿元。

品牌带动,提升了“6·18”的发展层次。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这些都为“6·18”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生态和政策环境,给“6·18”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

据悉,最近“6·18”组委会办公室正会同相关单位筹备在北京举办“6·18”品牌发展研讨会,并将相继举办大型农业“五新”项目对接会、生物与医药产业项目对接会等,以又好又多的项目对接,不断提升“6·18”的整体品牌形象。

“6·18”,已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平台品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