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44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两项内容对福建省财政部门意义特别重大,一个是首次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另一个是将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首次单列阐述,提出了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目标,对财政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既是责任,更是动力和机遇。”日前,十七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马潞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财政部门将继续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进一步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推动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

马潞生说,各级财政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与落实福建省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两个着力”结合起来,按照“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和“四个关键”的工作要求,以观念的不断更新求得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增强,以思想的不断解放求得发展思路的拓展。要紧密联系财政工作实际,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心、改善民生,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以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加快构建和谐海西。

对于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目标,马潞生说,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就是要强调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一方面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把支持和服务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经济发展中把财政“蛋糕”做大;另一方面要理顺财政分配关系,通过调整和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强与民生有关的各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使财政支出继续重点向“三农”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基层和困难地区倾斜、向特殊困难群众倾斜。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突出为民”摆在提升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加以落实,集中财力办一批牵动面广、受益面大的惠民实事。从2003年到2007年,省级财政共投入170多亿元用于解决一批影响社会和民生的难点问题;投入667.9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年均增长达到14.8%。2006年,福建全省社会事业(包括农业、科技、教育、社保、卫生等)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4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省在全国实现了“五个率先”,即率先实行福建全省范围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推行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和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等。

马潞生指出,福建省财政状况虽然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因此,必须继续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必须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如何进一步促进民生事业发展?马潞生提出了从“四个最”入手的想法。

——从群众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着力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新增财力用于改善群众生活、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落实好一系列为民办实事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一批影响社会和民生的难点问题。要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群众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要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机制;要在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学杂费的基础上,对农村寄宿生实行生活补助,在实行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基础上,按中央要求对城市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要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基础上,进一步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通过提供职业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劳动能力、有向非农转移愿望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

——从社会事业最薄弱的环节入手,着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资金保障落实机制,确保财力分配向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继续集中财力加大对法定和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落实教育投入“三增长”要求,保证教育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支持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支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发展,促进发展文化生产力;要积极支持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公共卫生应急救助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从“三农”最需解决的瓶颈入手,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范围,始终将财政支农工作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立足多予,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要以财政资金为主导,整合信贷和社会资金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支持加快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三大体系”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支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要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完善抗灾救灾财政应急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的抗灾自救能力;要积极支持新一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以及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造福工程、侨居工程等,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落实中央和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对农民的补贴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包括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石油价格改革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从区域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着力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所提出的财力分配基本均衡的要求,科学、公平、合理地分配财力,将财力分配的重点向困难地区和基层倾斜。要坚持公平原则,完善以均衡地区间财政基本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为首要目标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要坚持效率原则,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效率、鼓励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六挂六奖”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从机制上激励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继续加大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对困难乡镇运转、村级组织办公经费、社区居委会运转等进行补助,以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