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今年又率先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
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是根据森林发挥的主导功能不同而划定。生态林以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只要好好管护,商品林也有生态效益。同样,生态林也会有经济效益。今年,德化县南埕镇枣坑村村民张金凤第一次看到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去年9月,福建省在德化、永泰等8个不同类型的县(市、区)开展生态林管护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枣坑村相继讨论通过了生态林管护机制创新工作方案和生态林收益分配方案。今年8月,张金凤一家4人第一次收到生态补偿金500元。
现在,福建全省生态林区的林农都将和张金凤一样,享受到生态林带来的权益。今年10月起,福建省率先全面推进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并要求在明年底前全部完成,将建立主体落实、监管到位、补偿合理的责权利统一的管护机制,实现生态林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将为全国管好、用好生态林创造有益的经验。
让林农身在林中不是客
枣坑村167户682人,却有林地43256亩,其中生态林33898亩,人均生态林49.7亩。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城自1991年担任村主干以来,每年让他最头痛的事就是如何管护好这些树,尤其是生态林。他说:“主要有三难,一是发动村民保护生态林难,二是出现盗伐监管难,三是野外用火监管难。”去年,村里连续发生3起外村人盗伐生态林事件,他忙得焦头烂额。
这种难题遍布福建全省生态林林区。按照《森林法》有关规定和国家部署,福建省将自然保护区、江河源头及其一、二级支流两岸、水土流失和生态脆弱等地区划界定为生态林,共有4294万亩,约占福建全省林地面积的30.7%,其中80%是集体林。2003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时考虑到生态林十分敏感,商品林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所以暂时没有将生态林列入改革范围。随着商品林改革的完成和收益的提高,生态林建设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省林业厅法规处处长翁小杰指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管护难。商品林改革后,群众管护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是林有主了,而生态林由于管护主体不明确,管护还基本是落在村“两委”和少数护林员身上,少数人在管,多数人在看,是被动地看护林子,所以不少地方出现了“蚂蚁搬家”零星盗伐现象。
二是监管难。由于监管责任不明确,谁来监管、怎么监管?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求,造成监管责任不落实。
三是补偿难。2001年以来,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每年投入的森林生态补偿资金翻了几番,至今年,福建全省已近3亿元。但由于没有落实主体,补偿金只能补到村里和少数护林员身上,无法直接补到林农手中。
四是利用难。生态林的最大出路在利用。但由于主体不落实、政策不明朗,谁来利用、怎么利用问题始终没得到很好解决。
对此,永泰县葛岭镇溪洋村党支部书记汪云金感受深刻。溪洋村260户1129人,有林地20978亩,其中生态林6192亩。从2002年起,这个村实施生态补偿试点,5年间,补偿金从17647元增加到40238元,但管护却越发困难。汪云金说:“村民都把商品林看得很紧,却认为生态林跟他们没关系。”
他们的难题得解于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去年12月26日,溪洋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生态林管护改革方案,将全村生态林划为10片,落实到118户,实行联户管护,补偿金按村民55%、护林员30%、村集体15%进行安排。
20天后,枣坑村也讨论决定用两个模式管护生态林:一是分片管理,按人均分补偿费,由村民推选护林员专人管护;二是统一管理,专职管护,补偿和收益均利到户,委托村股份林场管理。经过村民讨论决定,全村划分为15个片区并聘请15名护林员对生态林实行专业管护。为了方便外出村民及时领取补偿金,村里统一在镇信用社为每户村民开户,补偿金由林业站直接存入村民的银行存折。
张金城说:“过去,生态林只有村支书、村委主任和护林员守着;如今,生态补偿金分到户,村民们都关心生态林了,实现了全民管护。”
翁小杰表示,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核心是落实主体,而主体主要包括村民小组、自然村、林农联户、个体承包者等。以前,由村里请护林员,广大林农游离于管护之外;如今,把生态补偿金落实到农户,管护的责权利由林农共担、共享,在生态林管护上,广大林农不再是“客人”,而是“主人”了。
让更多的人都来管护好生态林
从家到林区15分钟,巡山一遍2个小时。除每月5日到镇里参加林业站的例会外,从2004年8月起,张金峰每天要上山两趟,管护2282亩生态林。
他是枣坑村生态林石剑尾片区护林员。2003年,枣坑村划定生态林后,聘请了11名护林员。其中一名因为不尽职,被村里辞退,张金峰顶替。今年初,村里改革生态林管护机制后,由村民推选,他继续留用。
管护机制改革后,张金峰感到压力增大了许多。他说:“之前,只要对林业站和村里负责;现在,变成对村民负责。你干得怎样?他们都看着,不敢松懈。”
翁小杰说,改革生态林管护机制,省里要求根据当地生态林资源状况和林农对山林的依赖程度,因地制宜,确定相应的管护模式,不搞“一刀切”。
根据试点经验,省里设计了三种主要管护模式:即林农对山林依赖性强,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林业收入的地区,可采用股份均山、联户管护模式;林农对山林依赖性一般或者不强的地区,可采用责任承包、专业管护模式;林农对山林没有依赖性的少林地区,或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小、零散的、难于管护的,可采用相对集中、委托管护模式。这样是为了发动更多的人来管护生态林。同时也要加强监管,村委会、林业站、乡镇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生态林的监管都负有责任。
在强化保护上,德化县建立了分工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林业站、林场、公司、保护区工作人员作为生态林监管人员,实行包片包地块负责制,县林业局向他们下达监管责任书。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以及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生态补偿金真正落实到位和运行安全。
张金峰说:“管护得好不好?一个月,由村内护林员对查一次。一季度,由村与村护林员对查一次。一年工资3600元,可不好拿。”
溪洋村护林员詹彬发感同身受。他说:“过去,是我看着村民,防止他们盗砍滥伐;现在,是村民看着我,监督我护好林子。”
德化县森林资源管理站站长郑彩云说:“改革前,村民说‘生态林跟我们没关系,都是你们要管的’;改革后,村民说‘树砍了,山烧了,我们的钱也没了,所以不能砍、不能烧’。”
让生态林不断提高自我补偿能力
11月2日上午,看着在林中窜来窜去的黑鸡,59岁的德化县国宝乡上洋村村民童双洋笑容满面。
戴云黑鸡是德化县特产,童双洋过去也在家里饲养过,但在生态林里养还是第一次。今年5月,乡里鼓励村民科学利用生态林,在林下饲养戴云黑鸡。他便试着养了600多羽,乡里还补助了2000元。林下虫子多,黑鸡吃得欢,不仅省了谷米,还长得好,目前大的已经超过1.5公斤了。黑鸡一公斤卖50元,这可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目前,国宝乡饲养黑鸡5万多羽,初步形成一个特色产业。
维护林农权益是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翁小杰说:“维护权益,一是依法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确保林权所有者获得一定的补偿,管护主体获得应有的管护收入;二是维护管护主体在保护的前提下,依法科学利用生态林资源,获得正当收益的权利。”
省里鼓励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以非木质利用为主、木质利用为辅,科学合理利用生态林林木林地和景观资源。木质利用就是进行限制性的林木采伐,补植、套种珍贵树种等。非木质利用包括:林木的枝、叶、花、果等利用,林下种植、养殖,景观资源开发等。
翁小杰认为,科学利用是生态林管护机制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生态补偿一亩达到7元了,但林农好像没有什么感觉,是因为与商品林收益相比差距还是太大。福建省水热条件好,4294万亩生态林区位重要性不一样,一棵也不能利用,是很大的浪费,也是不科学的。只有通过科学利用,增加生态林的自我补偿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生态补偿标准低的问题。他说:“科学利用,不要一下子就想到砍木头;利用自然景观开发‘森林人家’等森林生态游才是最大的利用。”
溪洋村民已尝到其中甜头。永泰县重点森林旅游景点——天门山景区范围包含溪洋村。开发后,景区投资300多万元帮助修通了溪洋村到镇里的6公里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还招聘8名村民为员工,6户村民常年在景区经营土特产品。而在“黄金周”和双休日期间,经营当地李、梅、鸡、鸭等土特产品的村民有50多人,他们在家门口卖出的农产品价格比过去在城关市场还要高出两成。
让汪云金更高兴的是,村民管护好生态林的积极性高涨。他说:“村里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对疏林地进行补植或造林。今年已有19户村民上山,联户补造生态林110亩,栽下香樟、红豆杉等1000多株。”
目前,枣坑村也有15户村民在林下套种红豆杉、樟树、花榈木等珍贵树木,6户村民在林下套种杜仲、厚朴、黄花、远志等药材和在林内养羊、放养蜜蜂。
10月底,福建省决定在德化、永泰等11个县(市、区)和莆田黄龙国有林场开展了生态林非木质利用试点工作。而启动于今年“五一”黄金周前夕的生态林旅游项目“森林人家”,已逐步成为大众喜爱的乡村游品牌。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福建全省20个“森林人家”示范点和92处授牌经营点共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680多万元。
……
不论是在枣坑村,还是在溪洋村,记者见到的都是相似的景象:村在林中,屋在林中,人在林中,林木绿欲滴翠,人人笑逐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