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水利上山活了山地农业 果茶种植面积扩大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7

据统计,截至2007年10月底,福建省已发展山地水利工程面积90.67万亩,山地蓄水池总容积532.8万立方米。这些山地水利工程很快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为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以往大旱大灾,小旱小灾的被动局面。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农民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提高,福建省山地农业出现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果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90年福建全省果茶面积仅415.2千公顷,到2006年发展面积就达701.9千公顷,平均每年增加约18千公顷。

但是,福建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缺水较为严重,山地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偏少,区域性、季节性干旱缺水依然十分严重。2001 2004年福建省大部分地方持续高温,降雨极少,连续发生罕见的大旱,并导致病虫害的暴发,山地经济一次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又把“六千”水利工程之一的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水利部门及时加大对山地水利工程的投入。福建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谁建谁有,谁建谁管”的灵活政策,明晰产权,理顺建管体制;有的地方利用各级政府拨款抛砖引玉,采用民办公助、多元投入的办法,鼓励农民积极参加山地水利建设。

水利上山,功劳赫赫。据省水利厅有关部门介绍,水利上山至少带来了四个好处:一是促进了福建山地农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福建福建全省山地易受旱作物面积尚有81%没有水利设施保障。如今,通过开展山地水利工程建设,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也为扩大山地农业灌溉面积,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从而逐步解决了福建省山地作物受旱问题。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山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展山地水利工程建设使世代耕作的坡耕旱地变成了可灌地,种植结构由花生、地瓜等低效作物调整为果树、蔬菜、药材、茶叶等高效经济作物。耕作方式也由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变成良种节灌的高效高产,对山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山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根据水利部的调研成果:配备山地水利工程设施的香蕉园由于灌水及时,一串香蕉可生长40多公斤,这种规格的市场价每公斤约2.0元,而无工程设施且缺水灌溉的一串香蕉最多可达20公斤,这种规格的市场价每公斤仅0.8元,二者效益相差5倍。同样,配备山地水利工程设施的茶青产量每亩可增收200公斤,柑橘每亩可增收350公斤,提高大果率30%,亦可防止水果木质化等。四是减少了山地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一些山地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相对严重,特别是在暴雨季节,甚至产生泥石流,通过建设山地水利蓄水池、集雨截流沟,有效地对山地丘陵降雨地表径流的调节与控制,减少了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