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海滨邹鲁。有福之州,八闽首邑。
早在北宋时期,福州全城人就“编户植榕”,以致“满城绿荫,暑不张盖”,赢得了“榕城”美誉。
由于环境优美,生活安定,福州历史以来就被文人墨客视为“武陵桃源”,充分折射出这座城市古已有之的魅力!
近年来,福州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落实福建省委“四谋发展”的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不断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进程,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展现出一派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福州市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拓展南北两翼”战略,进一步统筹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构筑形成“提升中心城区、拓展南北两翼、推进东西两片”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市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与此同时,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也分别突破200亿元、150亿元。
今年头三个季度,全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尤其是地区生产总值(GDP)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据初步统计,1~9月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增幅是2000年以来最高的。自2006年1月以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已连续21个月保持在20%以上,创造了2000年以来最长的工业上升周期。
生态环境越来越美
随着经济综合实力和地方财力的显著增强,福州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有了更大的保障。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宜居城市,一个个举措频频推出:
新建、续(重)建了西湖公园、温泉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闽江公园等近40座公园,将城区道路沿线景观整理出的空地改造成公共绿地,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47平方米,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推动城区内的大型企业向“南北两翼”或工业集中区集聚,有些企业已经搬迁,有效地减少城区污染,改善城区环境,今年上半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在全国省会及直辖市共35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全面治理城内90多条、总长200多公里的内河,其中28条主要内河沿线全部铺设排污管网,环西湖水系、晋安河水系和白马河水系的11条主要内河的污水解决直排问题,内河变得越来越干净;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居民饮用水质量。今年上半年,城区6个饮用水水源地各水质指标年均值均符合国家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近年来,福州市累计环保投入达110多亿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6年居福建全省第一,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公共设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安居环境,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一贯的追求:
为方便群众出行,城区内一条条“断头路”、丁字路被打通,一座座新桥、一条条新路建成;为了推进东部新区路网建设,截至目前,市财政今年就已投资115亿元用于15条道路、4座过江桥梁的建设……近年来,市区便利的交通已经有了坚实的“骨架”;
为让群众住有所居,近两年总计动建了400多万平方米社会保障房项目,今明两年内将推出销售近8000套经济适用房,以满足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
为让群众病有所医,已有11个县(市)区(除鼓楼、台江区外)全面实行“新农合”制度,总参合率达85.63%。今年上半年,全市有53646名农村住院病人享受补偿,人均补偿1168元,高于福建全省的人均905元,个人最高补偿金额达到2万元;
为使群众学有所教,从今年秋季开始,凡在福州市市区或县级城关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女一律免交借读费,使近10万名农民工子女得到平等教育机会。仅城区中小学,一年就为他们免借读费4000万元;为帮助困难弱势群体,福州市深入开展“春风行动”,2006年~2008年3年间,安排再就业专项资金1亿元以上,近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6.8万人,下岗再就业5.39万人次;
家乡发展华侨有功
近年来福州快速发展,既是650万福州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广大海外榕籍乡亲的支持。
作为著名的侨乡,福州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贸港口城市,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目前,在世界上146个国家和地区艰苦奋斗、繁衍生产的福州人有300万。他们不仅为居住地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贡献,还是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祖国统一的坚定拥护者。无论身处何方,众多福州乡亲都关心家乡建设,更是家乡建设的参与者。数字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榕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福州市共设立2000多家侨资企业,总投资额100亿美元左右,约占全市吸收外资总数的70%。海外乡亲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也持续高涨,全市累计接受捐资公益事业总额3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