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省“大平安”建设启动最早成效显著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72

  

  日前,省公安厅通过回访报警群众和上街发放调查表,了解到群众对各设区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满意率达95.6%;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4.2%,目前福建全省已有65个县(市、区)达到平安标准,占福建全省县(市、区)的77.4%。福建省委政法委领导说,福建省不仅是全国最早启动“平安建设”的省份,创新举措和“大平安”格局的成效更是名列全国前茅。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福建省的“大平安”建设乘着十七大的东风,必定会开创出更加和谐的新局面。

  创新,推动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繁华街区的七巷社区,自创建“平安鼓楼”伊始,就从退伍战士中挑选15人当社区保安,加强社区巡逻。现在,鼓楼区由千余名党团员、居民群众、青年志愿者组成的义务巡逻队,日夜巡逻在大街小巷,形成了严密的社区治安防控体系。

上杭县22个乡镇342个村,已建立271所村(居)民法制学校,教员们将农民喜欢的歇后语、惯用语和歌谣运用到教学中,把身边发生的案例列入教学内容,以案说法激发学法兴趣,还把学法与农村中心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使学法与农民的生产生活自然交融。蓝溪镇梅永村曾是县里重点整治村,但在该镇建起村民法制学校后,村民通过学法用法,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提高,遇事简单行事的人少了,寻求法律保护的人多了,当年便成为治安先进村。临城镇土埔村的范某,过去因抢劫、偷盗而“四进宫”,村里建立法制学校后,范某和村民学到了系统、规范的法律,“浪子回头”后成为企业先进工作者。在如今的土埔村,1100多名村民都过上殷实的日子,户户盖起新房,“问题村”成为富裕村。

“我们和广东饶平县,是‘一根甘蔗倒两省,一块水田跨闽粤。”诏安县白洋乡深湖村村民说。不久前,饶平县群力村的一只耕牛越过省界,把深湖村村民钟其亮种的地瓜吃掉了一大半。钟其亮把牛牵到村部,村支书钟添财打通了群力村村支书的电话,在两村干部的协调下,钟其亮得到了200元的赔偿款。“类似小事时常有,但邻居们近10年没有发生过纠纷事件,这得益于长期的乡村联动机制。”钟添财说。原来,为了构建“闽粤平安边界走廊”,两县建立了县、部门、村三级协作机制,实现信息联通、纠纷联调、治安联防,诏安有31个边界村分别与毗邻村携手,各边界村每半个月定期互访一次,边界平安建设信息员、护村队员联合巡逻,构建了群防群治网络。在省内,柘荣县与福安市交界线长,两地从2004年开始创建以“平安边界走廊”为载体的矛盾纠纷联防、联调、联动工作机制,边界乡镇每月开展一次民情民意调查与纠纷排查和梳理,对问题实行定人限时办理,实行“一起纠纷、一名干部、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还探索出驻村干部每周一、二上午到村委办公楼受理群众来访,据此入户了解实情疏导矛盾,如开村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干部会议,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的提交乡党政联席会议。此外,两地还建立起治安巡逻队、联防队对重点部位不定期巡防,建立双边村重点人员档案卡,于是,边界村打破“以村为主”、“以村利益为重”的思想,许多治安隐患消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通过双方联调妥善解决,两地边界矛盾纠纷比创建前减少了三分之二。

……

类似这样的创新举措,在福建全省各地不断涌现,推动了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

  “一把手工程”,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2003年底,福建省委、省政府从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平安福建”的重大决定,计划用5年的时间,使福建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县(市、区)标准,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平安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每年福建省委书记、省长与各设区市党政一把手签订综治责任书,福建省委、省政府从2005年起连续3年把创建“平安县(市、区)”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3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投入经费19.29亿元。省综治委制定了考核复评办法,对考评得分或群众满意率测评较低给予警示,限期整改,对因创建工作不落实或失职渎职而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取消参评资格。此外,市、县也制定乡镇(街道)、村居(社区)考评复核办法,这使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工作力度。

永定县为了解决平安建设的瓶颈问题,建立起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奖惩到位的考评体系。县五套班子领导各挂钩一个乡镇,县综治委的每一个成员单位挂钩一个村居,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到挂钩点开展一次平安建设调研,抓一个平安示范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平安建设的绩效存入档案,与个人年度考评、晋升、评先挂钩。

据悉,今年上半年,群众评价党委政府抓治安工作抓得紧和比较紧的比例达84.14%。

  “群众工程”,平安建设知晓率提高

在福建省,平安建设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更是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群众工程”。

认识到“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道理,从去年1月5日起,福州警方设立群众参加打击“两抢”犯罪奖励基金,许多案件通过群众举报抓获了犯罪嫌疑人。一年半以来,先后有328名群众分别获奖,公安机关从中抓获现行“两抢”犯罪嫌疑人306名,破获“两抢”案件436起,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古田县杉洋镇从2005年9月开始,每个建制村配备1到3个警务点,每个点选择1名熟悉村情民意、有威信、有处理问题能力的村民担任综治管理员。按综治管理员的普遍说法,虽然每月只领取50元的补贴,但有了这个特殊的职务,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为家乡的平安建设出力了。由于综治管理员全部来自当地普通村民,与普通百姓零距离,在任何时候都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夏庄村卫生所村医李仰新是位综治管理员,常年为村民治病,村民林钦钦常来诊所看病,絮絮叨叨说起与丈夫之间的争吵,李仰新总是边为她诊疗,边苦口婆心地化解她心头的疙瘩,终于让这对夫妻言归于好。在农村,法律意识不强的农民容易在利益得失和个人情感上发生纠纷。原本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没有及时化解,矛盾很容易升级,酿成大祸,综治管理员将矛盾消除于萌芽状态,实现综治工作“重在预防”,农民们称赞他们是“来自民间的平安使者。”

厦门金尚社区曾是厦门的消防试点。试点伊始,因为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金尚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素珍感到很茫然。于是,陈素珍通过自学整理出消防知识档案,还到厦门市消防教育馆参观学习,这使她恍然大悟:原来家庭环境现代化了,居民防火自救能力还相当薄弱,许多温暖美好的家庭背后都隐藏着凶恶火魔的阴影。之后,陈素珍发动居委会干部和楼长一起学习社区消防常识,还对社区资源共享进行创新:在社区警务室建立了社区消防办公室,在治安联防巡逻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和防火巡查队,利用社区资源构建了社区消防工作的运作体系;在社区广场,建起高3米,直径1米的硕大消火栓,消火栓上刻有《居民防火公约》,时刻警醒社区居民;在每个居民的防盗门上贴有温馨的警示服务语,即出门时记住关火关气关电,预防火灾发生;在社区小学的围墙,建立起家庭防火宣传长廊,对孩子、家长进行消防教育;在店面设置了10多个消防应急箱,并对店主进行了培训……于是,消防常识深深地“嵌”在居民的脑海。

由此,福建省的“平安福建”通过街道带社区、乡镇带村居、系统带单位,实现城乡互动、整体推进,构筑大综治格局,健全大防控体系,完善大调解机制。龙岩、三明、南平等地培育推广中心户长制、平安家庭、志愿者平安家园等经验。目前,福建省“平安单位”、“平安家庭”、“平安校园”的创建覆盖面分别达到80.4%,58.4%,54.1%。平安建设“群众工程”的实施,既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平安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又使福建省平安建设的知晓率由2004年的23.53%上升到2006年的72.85%。

  着眼长远,关注困难群体

“平安建设”大力推进之时,福建省委省政府更是着眼长远,着力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础,切实解决最困难人群的生活问题: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今有78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低保,今年标准提高到1200元;选聘平安中心户长15.13万名,化解了农村80%的矛盾纠纷;为了让落后的困难村变成文明新村,福建省根据农村实情量身定做农村工作机制,像下派村官制度,让他们成为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的好带头人。平和县云中村过去是赌风盛行的穷山村,2003年省纪委下派干部钟焕棠驻村任第一书记后,通过思想工作与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刹住赌博风,通过找项目、跑贷款、开山修路把村民精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中来,如今,云中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1200元猛增到去年的2700多元,落后村成了文明新村。

随着积小安为大安的成效显现,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推进,共同综合治理的“平安建设”大格局在海峡西岸形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