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该如何看福建这5年经济取得的成就与变化?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赵彬经过比较分析后得出结论,他说,完全可以用“又好又快”四个字来形容,而且好在快前,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具体来看,经济总量持续壮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2006年,福建全省GDP达7614.6亿元,比2002年增长59.7%。2004年福建全省GDP突破5000亿元,2005年突破6000亿元,2006年突破7000亿元,今年将突破8000亿元。人均GDP则从1.29万元上升到2.1万元,位居全国第7位,接近翻番。
财政收入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1012.8亿元,是2002年476.1亿元的2.13倍,翻了一番还不止。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2006年,福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994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246元,连续14年居全国第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2年的1.5倍和1.37倍。
万元GDP能耗连续三年下降。2004年福建省的万元GDP能耗为0.94吨标准煤,2006年降为0.907吨标准煤,位居全国第7位。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调,200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39.3%和45.2%,比2002年各下降4.1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
5 年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还体现在,这5年,城乡居民得到实惠多。2003年到2007年,福建省委、省政府从解决最困难群体的生活问题入手,先后投入省级财政170多亿元,带动各级各部门加快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为农民造福。
5年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还体现在,这5年,福建的省域竞争力不断提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显示,2007年福建省域竞争力列居全国第9位。
探寻福建经济5年来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因,赵彬说主要得益于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成功实践,这就是通过“四谋发展”来科学推动经济的发展。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福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先后30多个国家部委与福建省签署支持海西建设的协议文件,从规划、布局、项目、政策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力挺海西;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通关等方面与福建省加强协作。三年海西,声势日壮。
改革为经济提供了积极的制度保障。无论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还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是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建立包括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的现代市场体系……作为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福建许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均为全国首创。如成为农村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的“林改”,如“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福建机制;如发展县域经济中“实施简政放权,赋予各县(市)相当于设区市的经济社会管理审批权限”的“福建模式”等等。改革,已经给福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制度力量。
自主创新为福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代表了一个地方的自主研发能力。2000年,福建省的R&D经费约为21.1亿元;2006年则为67.43亿元,是2000年的3.2倍。福建省近年大力推进总部经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孵化能力。福建全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98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7家。至今,福建全省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23个,其中国家级12个。科技部数据显示,福建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
其他诸如产业集群的培育,城市联盟的建设,对台产业的对接,生态省份的创建,项目带动,6·18等平台的构建,这些都成了福建经济发展的有效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