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海西大潮连天涌 科学发展观在海西的成功实践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3

海西,迈进丰收红十月;

海西,正以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姿,喜迎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在这激情澎湃的日子,我们回望过去不平凡的五年——海西崛起,举世瞩目,落实科学发展观,硕果累累。

海西,为福建新一轮发展赢得主动权

过去五年,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从省情和区位优势出发,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新定位——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西思路的确立和实施,为福建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为福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和条件。从此,建设海西成为八闽儿女的共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四谋发展”实践主题,把握“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工作要求,海西建设扬帆奋进,气势如虹!

很快,海西从地方发展思路,提升为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到福建,关心、了解海西建设,近40个国家部委先后出台政策,支持海西发展。海西,不仅是福建最具影响力、凝聚力的关键词,而且成为海西区内各省合作共赢的平台,海内外有志之士的创业热土。

对海西的崛起,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初春在福建考察时作出高度评价:在福建的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切身感受到,福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八闽大地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成绩,是福建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福建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奋斗的结果。

不久前,在第二届海西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也发出赞叹:实践证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客观存在的经济区,是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区域。

海西,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中闪光

八闽儿女万众一心推进海西建设,“好”字当头谋发展,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2001年至2006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4073亿元增加到7614亿元,年均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从11892元增加到21152元,提前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的目标;财政总收入从428亿元增加到1012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5%。尤其是2004年至2006年间,福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从4953亿元增加到9992亿元,翻了一番。

今年头8个月,福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128.10亿元,增长1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1.60亿元,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63.59亿元,增长44.2%;外贸出口总额313.71亿美元,增长20.5%;地方级财政收入475.67亿元,增长29.9%。多项增幅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的历史性突破。福建全省电力装机容量从1262万千瓦增加到2158万千瓦;高速公路从364公里增加到1229公里;铁路出省通道从2条增加到4条;港口货物吞吐量从8278万吨增加到23000万吨,厦门港、福州港进入全国十大港口行列。

重视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日益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7.0∶43.3∶39.7,调整为2005年的12.7∶48.6∶38.7。轻重工业比例已朝工业化中期阶段挺进。在结构调整中,初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约60个。

“十五”期间,福建省累计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807项,累计投资46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0年为772.74亿元,去年增至近3000亿元。

名牌产品和专利拥有量迅速增加。中国名牌产品2003年才8个,今年则突破百个大关。至去年底,福建全省累计专利申请7.11万件,专利授权4.38万件,授权数居全国第9位。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效推进。万元GDP能耗为0.907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66.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91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仍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名列全国前茅。

坚持改革创新谋发展,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普遍受益;率先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全国林改探索新路子;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明显提高;创新通关模式,推进区港联动,通关环境不断改善……

打造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福建全省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研发经费去年达到67亿多元,是2000年的3.2倍。“6·18”和“9·8”等平台有效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八,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九。

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据统计,5年来福建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8亿美元,居全国前列;“9·8”投洽会等影响日益扩大,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

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免征部分农业特产税、全面免征农业税,率先推行农村保险试点,率先实行福建全省农房统保,率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率先实现养老保险福建全省统筹,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

2002—2006年,福建省城镇新就业420万人,下岗再就业45.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8313元增加到2006年的13753元,连续10年居全国第六;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381元增加到4833元,连续14年居全国第七。今年起,福建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面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

坚持统筹兼顾谋发展,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福建省下派村支书、科技特派员,建立“六大员”队伍,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实施社区建设和乡镇工作两个纲要,建立反腐倡廉和公正选人用人两个长效机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面对超强台风“桑美”、“圣帕”等自然灾害,福建省科学决策、指挥有力、团结奋战,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平安福建”建设扎实开展,福建全省居民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连续5年在90%以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涌现出郑忠华、张仁和、杨仁崔、林丹等一批先进典型。几年来,福建全省共有1.5万多名领导干部挂钩帮扶1.8万多名困难人员,30多万青年志愿者开展无偿服务,9112个文明单位与28370个特困家庭结对子。在多哈亚运会上,福建省夺得14枚金牌、3枚银牌,创历史最好成绩。在不久前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福建省获得满堂红。

一个积极向上、共建和谐的社会氛围,正在八闽大地形成。

海西,把台胞拉回离他们最近的地方

“海西思路的提出,把台湾人的注意力拉回这片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一位研究两岸关系的台湾学者形象地描述。

海西思路的提出,中央力挺海西,让台胞看到闽台合作互利共赢的美好前景。为适应台胞来闽创业,福建省依托“五缘”优势,实现“六求”作为,用心打造对台合作平台。

福建省委调整充实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立6个对台工作小组,出台了《“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发挥优势,先行先试:

2005年六、七月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漳浦、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相继设立;2005年12月,在台中成功举办两岸(福建)优良家庭用品礼品博览会,成为大陆入岛举办商展第一省;去年9月7日,第一个有台湾工商界人士参加的两岸经济合作组织——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10月,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成果展览暨项目推介会上,福建省签约20个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总投资23.24亿元,居全国之最。

此外,还率先举办两岸双向图书交流活动,率先开展两岸职业培训交流与合作,率先开展国共两党基层交流,率先实现大陆地方人大与台湾地方“议会”的握手,率先在台湾大型公共场所举行文艺演出,率先进口台湾水果,率先启动对台湾农产品紧急采购,率先设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合作业务,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率先开放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旅游……福建省还开创了“两门”、“两马”人员直接往来的“福建模式”。如今,这航线,已成为台胞往返两岸最便捷的黄金通道。去年10月,通过这航线往返两岸的台湾旅客,首次超过经港澳中转的人数。

海西效应、海西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胞。近年来,来闽参观、交流、考察的台胞络绎不绝,他们中有连战、宋楚瑜等台湾政界知名人士,更多的是渴望在海西寻找商机的商界精英。

2004年“9·8”投洽会期间,福建省的项目对口洽谈会吸引了55家台湾企业;同年的花博会,参会台企136家、台商580多人。此后的投洽会,参会台商更多,对台特色更鲜明,2005年起专设台企展区;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旅游论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发展论坛、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相继举办。今年投洽会,台湾百强企业有一半以上参会。

台资聚集海西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新一轮闽台经贸合作高潮正起。

从2004年起,福建省突破了数年吸引台资徘徊不前的局面。2005年,福建全省利用台资合同金额18.3亿美元,增长92.1%;到2006年底,福建全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30项,合同利用台资178.12亿美元,实际到资117亿多美元,约占大陆吸收台资金额的四分之一,居全国第三。今年头6个月,新批合同台资1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4.5%。

海西大潮连天涌,八闽凯歌动地来。带着海西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捷报,肩负3500万八闽儿女的重托,福建省出席党的十七大的代表就要启程了。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海西建设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海西将迎来更加绚丽的明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