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为渔民平安生产生活构筑海上“防火墙”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4

福建是渔业大省,共有渔业人口170.27万人。近年来,台风、风暴潮、赤潮及海上碰撞、溢油等海洋灾害,成为制约福建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重要因素。

“实施‘百千万工程’,就是要从根本上强化福建省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海上安全生产预警、搜救指挥通讯平台,增强对海洋灾害突发、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市县各级将投入10多亿元,在福建省实施“百个渔港建设、千里海岸线减灾、万艘渔船安全应急”系统工程,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为渔民平安生产生活构筑海上“防火墙”。

 百座渔港打造安全堡垒

渔港是渔业生产、渔民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历史原因,福建省渔港建设相对滞后,“九五”末,渔船就近避风率仅30%。1998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渔港建设的投资力度,但没有中心渔港,仅能提供不到60%的渔船就近避风。为改变这一状况,“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计划新建、扩建百座渔港,使福建全省渔船就近避风率提高到80%。

晋江深沪中心渔港正是“百个渔港建设”的目标之一。

上世纪90年代,深沪只是一个普通的天然港湾,没有码头,补冰、补油、卸货都得肩挑人扛,遇上台风,渔民只能转去其他港口避风,每艘渔船一次得花上5000元至8000元。2001年5月,经农业部批准,深沪渔港改建为国家一级渔港。

“这次‘圣帕’台风在惠安登陆时,共有600多艘本镇和外地渔船在这里避风,那时渔港防波堤外狂风大浪,避风港内却风大浪小,平安地度过了一夜。”深沪镇党委书记张世雄对深沪渔港的变迁感受很深,“如今的深沪渔港不仅是优良的避风港湾,还形成了集捕捞、加工、补给、销售、餐饮为一体的现代化集镇。”

除391艘渔船、1万多名渔民从事捕捞业外,深沪渔港还配套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厂、冷冻厂、水产品集散市场、制冰厂、加油站、修造船厂等。渔民捕鱼归来时,渔获物一上岸就卖进冷冻厂,随后进入集散市场、加工厂;渔民在卸货期间还可就近加油、加水、加冰、修船,为下次出航做准备。去年,深沪海洋捕捞产量达13.4万吨,产值5亿多元。

目前,深沪渔港正由一级渔港升级为中心渔港,今年底主体工程将完工,港区内避风港湾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可容纳千余艘渔船进港避风,避风能力提高近2倍。

除深沪、祥芝中心渔港外,“十一五”期间福建省还规划重点建设东山大澳、连江黄岐、惠安崇武等9个中心渔港,以及莆田石城、东山澳角等12个国家一级渔港,同时配套建设一批重点二、三级渔港,共计110个。百个渔港建成后,可形成以国家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重点,以二级和三级渔港为基础的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并带动周边其他产业发展。

 千里岸线实现数字减灾

在龙海市隆教乡流会村一处突出的崖角边,10根天线组成的天线阵笔直地守护着闽南海域,其中2根负责发射信号,另外8根专门接收信号。每天,它们都要从海上获取大量的海面回波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专业软件反演成海面流场、风场、浪场信息,再实时传回省海洋与渔业局监测中心。这就是2005年设置的地波雷达站。

目前,福建省共有东山、龙海两个地波雷达站,共同监测台湾海峡南部的海面信息,并为台风期间海流、风暴潮预报等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一旦海上发生溢油、渔船失去动力、人员落水等事故,该系统可预测溢油扩散范围和方向,也可预测渔船或落水人员24小时内漂移方向等,以便及时实施救助。

这种数字减灾手段,主要来源于2002年底在福建省启动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据介绍,科技部组织研发的13套863海洋监测成果已有10套进入福建省示范区试验。除地波雷达站外,福建省还在闽东和泉州外海布设了两个直径10米的大型浮标,抗风能力强,能准确获知台风来临时的实时风力。目前,福建省是唯一布设这类大型浮标的沿海省份,明年还将在闽东外海再布设一个。此外,在近岸、港湾,福建省还布设了3个生态浮标,并计划再布设4个,监测福建全省沿岸生态环境变化,防范赤潮灾害发生。

“卫星遥感监测系统、船基监测系统、岸基监测系统也都初步建立起来。这些数据都将传回省海洋与渔业局的监测中心,通过电脑合成、分析形成信息产品,为政府部门、有关领导提供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从而作出正确决策。”国家863项目福建示范区总工商少平表示,“十一五”期间,还将投入9000万元续建该系统,并已争取到科技扶持资金4000万元,力争使该系统具备台风增水、漫滩淹没以及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功能,以及海难、溢油、危险品泄漏等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实现“千里岸线减灾”目标。

万艘渔船推行定点救助

休渔期刚结束,许多渔船纷纷出航。9月2日11时14分,龙海市榜山镇陈荣土的水产运销船驶进汕头渔场,准备做鱼货买卖。同时,龙海市渔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监控室内,值班人员正熟练地查找龙海籍出海渔船。不一会,9艘渔船所在经纬度、进驶方向、航行速度等,一一在电子海域图上显示,其中距龙海最远的就是92海里之外的陈荣土。值班员欧水成拿起电话拨给老陈,询问汕头海域的海况,提醒他注意海上安全。

“每天我们都会定时查看这些渔船的海上方位,与他们保持通讯畅通。”欧水成解释说,自2006年10月起,龙海市60马力以上的908艘渔船已有469艘安装了具有GPS定位功能和报警功能的船载终端,指挥中心既可实现与这些渔船的通讯,还可以定位渔船、获取报警信息。

近年来,福建省渔业海难事故年发生20至102起,传统渔业安全应急指挥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此,今年起,福建省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包括省市县三级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渔业安全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渔船船载终端、配套的通信网络等四大部分。系统总投资9000万元,其中省级投入2600万元,市县级投入2700万元,渔民自筹3700万元用于购买船载终端。

系统可实时掌握海上3.6万艘捕捞机动渔船的动态并实施应急调度、组织救援等。去年,漳州、泉州已率先试点推广,目前已初获成效。4月16日17时06分,闽狮渔0126号小机船因漏水沉没,一名船员落水求救。系统接到报警后,显示该船出事地点位于大坠岛附近。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立即要求在后渚港待命的执法快艇赶到出事地点搜寻落水人员。同时,通过系统平台,对在沉船附近海域的渔船进行搜寻,要求他们协助搜救落水人员。18时30分,执法快艇和协助救助的闽狮渔0127船成功救起了落水船员。

省海洋与渔业局海监中心负责人林海华表示,给万艘渔船安装上带有卫星定位、语音通讯和报警功能的船载终端后,海上渔船一旦遇险,渔民可以启动船载终端上的报警装置,按火灾、浸水、碰撞、搁浅、落水等遇险状况求救,系统能够迅速显示其位置,在组织公务船施救的同时,及时组织有效的海上渔船互救,大大缩短等待时间,提高渔船的安全系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