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高新技术园,位于厦门美丽的五缘湾,可谓寸土寸金。园区中心有座骑马山,如果铲平,可以多出2万平方米的面积,增加几千万元的收入,但是湖里区做出舍弃经济利益、保护自然风貌的决定,投入可观资金,为骑马山梳妆打扮,让山上流水潺潺,山边古榕环绕,将自然、生态、科研多种元素糅合在一幅画卷里。
光华百斯特生态发展公司,位于闽西北尤溪县洋中镇洋边村的一个山坳里,占地1540亩,年可出栏10万头生猪。养殖污染,历来是农牧业的软肋,可是,这里却林木秀丽,鱼儿跳跃。作为循环经济的示范点之一,这里的“猪、沼、林、鱼”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废弃物的内循环、零排放。
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从高新技术产业到农牧养殖业,经济、社会、人、环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在八闽大地悄然生根萌芽,化为海西建设中生动的科学发展实践、共享和谐的社会成果。
突出中心总揽全局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五个统筹”的要求。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结合实际,于2004年年初,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与局部关系、统筹当前与长远的新思路,是谋求福建统筹协调发展的最大议题。它跨越海峡,超越前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上,把新的机遇送到福建人面前。
一位哲人说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竞争和贸易。应大海之邀,福建的每一次发展,始终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上世纪80年代大念“山海经”,到上世纪90年代“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东南沿海经济区”,再到今天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每一个奋斗的脚步,都烙上蔚蓝色的印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
诚如严正、黄家骅等省内学者得出的研究成果:海西思路,不仅凸显了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把福建置于全国区域发展和区域整合的大局中,使福建得以化被动掣肘为主动突围,化竞争压力为合作动力,化山海天堑为发展通途,而且凸显了福建在对台问题上的特殊重要性。这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重大统筹。
“海西发展纲要”,提出“速度、质量、效益进一步协调,消费、投资、出口进一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的要求,它的三个发展目标——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成就,更是充分体现了“统筹协调”的理念。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始终关注海西建设。三年前,龙永图来到福州,就盛赞海西思路具有政治远见和战略远见,断言海西的诞生将对中国新的经济区域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两度金秋,他应邀来到厦门主持海西论坛,都对海西建设的新成就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他认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在中国当前的区域合作地图上出现的一个新板块,是上连长三角、下连珠三角的重要环节,这将让福建走出省域行政区划,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分工与融合,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风从海西起,钱塘江畔、赣鄱大地、橘子洲头、越秀山下,都能听到热切回音、见到热烈回应。
内涵不断丰富,外延急剧扩张。从一个可以俯视的高度上,福建人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竞争格局里为自我发展找准了位置,在海西的框架中为9个设区市找准了定位,同时,为海西的全面繁荣找准了产业发展、城乡统筹、基础设施、闽台合作、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和谐社会九大支撑体系。
这是全新的发展格局:福州要发挥省会城市服务福建全省的重心和辐射作用,厦门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龙头和示范作用,泉州要发挥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漳州、莆田、宁德要发挥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三明、南平、龙岩从山区腹地,成为要发挥纵深推进作用的前锋。
新构思、新定位之下,九大支撑体系同时发力,八闽各地既各施拳脚,又携手联动。未来几年,福州、三明、莆田、南平、宁德的发展,将壮大闽东北一翼,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的发展,将壮大闽西南一翼,两翼作为“增长极”,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全面繁荣、全面腾飞。这样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是统筹协调、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
抓住难点全力破解
无论何地何时,发展的态势,从来没有绝对的齐头并进,总是存在薄弱链条。而矛盾的最终爆发,最先冲断的就是最弱环节。
统筹协调,既要善于驾驭全局、把握平衡,兼顾各方,又要抓住最弱环节,全力化解。
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2006年,福建省人均GDP将近2600美元,“十一五”期间人均GDP将突破3000美元,工业化正处于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变期。这一时期,产业升级处于瓶颈,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的约束最为严重,这些难题若不破解,累加起来,不啻是一柄高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关键在于找到破解之利器。
如何破解工业化发展瓶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突破点,就在项目带动与科技创新的交集上。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不足5%,福建的情况难容乐观。面对经济、技术、资源的“短板”,2003年,福建举福建全省之力搭建平台,在全国率先创办以科研项目成果交易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以项目为龙头,以高新技术运用为核心,实现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全方位对接。
五年磨砺,“6·18”有力推进了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福建传统产业的步伐,促进了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发展后劲和水平进一步提升,由此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如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6·18”是“统筹协调的举措”。
如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必须从城乡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入手。
几年前,光泽寨里镇西溪村村民程友先最盼的事是加入合作医疗,漳平市吾祠乡农民卢征柳最盼的事是孩子能进城读小学,莆田秀屿区前沁村粮农陈兰菊,种了30多亩水稻,就怕风灾水灾。而安溪县参内乡大厝村黄水明的残缺家庭更令人揪心:二儿子、大儿子近年因事故和疾病相继去世,老伴病痛缠身,三儿子患小儿麻痹症,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年近70岁的老人身心疲惫。
从2004年1月开始,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像黄水明这样占农业人口3%的70多万贫困农民,被确定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黄水明每个月可以领到低保金143元,老人说,这是全家人的救命钱。
程友先、卢征柳、陈兰菊他们的热盼,也一一有了回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城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开放,农村住房、森林火灾、水稻种植、渔工责任及渔船等保险试点正在推广。不仅如此,福建于去年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执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力争在五年建成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就业40万人,优先免费培训就业扶贫对象;工伤保险的扩面对象重点锁定农民工,优先解决煤矿、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的参保问题。
福建还加快推进城乡低保一体化进程,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拓展专项救助,从治病住院、子女入学、廉租住房、法律援助、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等,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逐年加大,让“困难的人们温暖起来”的理念越传越广……
如何突破环境与资源的严重约束,让青山长在、绿水长流?福建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福建森林覆盖率62.9%,居全国首位,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2006年福建万元GDP能耗为0.907吨标准煤,在全国排名第7位。这些硬指标,一向让福建人引以为豪。事实上,福建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自给率仅为40%,这对于处在工业化升级转型期的福建而言,意味着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等瓶颈约束压力大于其他省份。
为了保护母亲河,福建持续推进闽江、九龙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今年上半年,闽江流域整体水质状况为优,明显优于全国七大水系及周边省份河流。武平县人大连续七年监督,让平川河恢复了清亮,如今,河边又响起了捣衣声。
为了减轻能源压力、环境压力,福建下达了节能减排硬任务,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以保证到2010年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4吨标准煤下降到0.79吨标准煤以下。今年7月19日12时,福建华电龙岩火电厂60米烟囱成功定向爆破,成为福建关停小火电机组的“第一爆”。仅“第一爆”,每年可节省标准煤4万吨左右。“十一五”期间,福建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13.6万千瓦。
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在石狮,经处理达标的水以前都往深海排放,现在却成了企业的“发财水”。今年上半年,石狮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6%,而工业用水量却下降0.8%,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在三钢,今年上半年炼钢工序能耗达到 5千克标煤/吨钢,也就是说,每炼一吨钢回收的转炉煤气、余热、蒸汽折合成标煤,除了供应自身炼钢所需的消耗外,还可以多出5千克标煤的能量,达到“负能炼钢”这一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福建面临的大大小小的困难和“短板”,绝不仅只有这些。但在今天,福建人把克服困难的主动权牢牢把握,阻碍发展的“短板”制约正被逐一破解。改进方法推动“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协调,既是宏观把握、微观处置的能力,又是驾驭全局、服务全局的能力。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不止一次提到:发展要持续,就要讲求科学,坚持统筹协调原则,按照规律办事。
几年来,福建正是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福建城市化率为48%,农村地域较大,农村人口2686.25万人,占福建全省总人口的76.5%。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农村。福建不断探索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机制。福建农村工作机制对“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2004年7月,福建全省首批4134名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优秀党员干部到3700多个贫困村、后进村、薄弱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年实践,下派干部村面貌发生了大转变。据福建省委组织部统计,三年来,许多派出单位把驻点村作为本单位的一个“编外处室”,在项目、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直挂钩部门和派出单位下拨给挂钩村的资金高达1.76亿元,社会各界捐助扶持6000多万元。
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等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让农民收入增速明显,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03.23元,同比增长13.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30.82元,同比增长11.6%,二者增长的百分比十分接近,然而,后者的增长曾连续多年徘徊在5%左右。
——统筹区域发展,持续推动山海协作。
福建自然条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区与沿海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气,加上地理、交通及其他优越条件,发展先行一步,资本、劳动力、技术率先聚集沿海。晋江市,福建沿海的一个县级市,去年就实现生产总值492.5亿元,占福建全省的十五分之一。
“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大交通网络的建设,让原来的山区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拓展内陆空间的先锋;沿海工业“腾巢换凤”的举措,产业向山区大举转移;山海协作、构建“互利共赢协作体系”等“一盘棋”运作举措,让区域协作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十五”累计新增山海协作项目2900多个,总投资310多亿元。仅泉州与南平,携手10年,多方位合作渐入佳境,合作项目总投资20.48亿元。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多举并行。
在经济领域,投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逐一展开;在社会领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一一推进;在行政领域,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机关效能建设等全面实施。
高端人才支持,倾向各领域的基础部位。多学科专家服务团的选派,把项目、资金、政策与专家捆绑在一起,合并“下嫁”,几年来,先后有200多名电子、交通、法律、农业、教育、医疗、水利、新闻等学科的专家,到县区及相关部门担任副职,从发展的“神经末梢”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有限财力分配,倾向公共服务领域。今年上半年福建财政总收入662.36亿元,增长27.2%,财政支出重点向科技、社保、三农、卫生、交通、城乡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其中科技支出增长30.7%,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21.3%,增支幅度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依法依规保护生态、治理环境。
环境法制建设大步向前,《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及一些重点流域的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相继出台,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创新了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从今年起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了流域水环境保护机制,重点推进包括重点水源保护、生态保障、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八大工程。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轮子并转。
一年一度在厦门举办的“9·8”投洽会,见证了福建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的进程。“引进来”,从招商到选商,实现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走出去”,参与竞争的层次更高、范围更广,从产品领域的竞争,到资本领域的角逐。今年“9·8”,各国向福建企业频频摇动“橄榄枝”。南美加工矿石、佛得角做电视传媒、斯里兰卡做节能灯……厦门企业“走出去”的投资金额已达2.2亿,“足迹”踏上25个国家和地区。
“五个统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社会和环境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一项项具体的举措,一个个翔实的数字,把“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轨迹清晰展现。
统筹协调,让福建有能力面对世界把握自己,迎接风险与挑战并存的难得机遇。
统筹协调,让福建有能力抓住今天开创明天,迎接暖意和诗意同在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