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天下看海西》采访组就加快海峡西岸地区发展问题,赴北京采访了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范恒山分析了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具备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等,并表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将继续关注海峡西岸地区的发展,给予积极的推动和支持。
范恒山说,支持和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福建区位独特,对台地位特殊,与台湾具有“五缘”优势,对台交流合作基础扎实,是发展两岸关系的宝贵资源。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拉近两岸的发展距离,不但对于福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有利于增强两岸相互的认同感,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有利于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海峡西岸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在宏观区位上有联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的战略意义,背靠广阔的内陆腹地,直接面对台湾,在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可作为中西部省份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可成为连接两大三角洲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纽带,可以承接更多的台湾产业转移。因此,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不只是个地区性问题,而且是个全局性问题;不仅对福建及周边地区意义重大,而且对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有利于解决福建发展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福建属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省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快海峡西岸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发挥沿海港口和外向带动的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加强“山海合作”,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
范恒山十分关注海西的发展,对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数字十分熟悉。他说,总的来看,福建省经济综合实力已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各项主要指标人均水平居全国前列。同时,大大缩小了与台湾的经济差距,经济总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仅为台湾的1/40,发展到目前约为台湾的1/4。“十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长1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范恒山认为,当前海峡西岸地区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从自身资源和条件看,福建至少具有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
第一,与台湾具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加上国家给予的对台特殊政策,是福建发挥对台工作前沿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础。
第二,处于东部两大经济核心区域之间,与毗邻区域合作空间大。通过南北拓展、延伸两翼,可承南启北对接两个三角洲,承接产业、技术、人才的辐射。西邻赣湘,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新的对外开放通道。随着多条进出省通道的开通,赣湘等中西部地区可作为福建港口经济发展的腹地,建设资源基地,开拓市场空间,区域合作潜力巨大。
第三,山海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居全国前列,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第四,人文优势比较突出。闽籍华人华侨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100万人;闽籍港澳同胞有100多万。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对福建加强对外交往、引进资金和人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范恒山说,目前海峡西岸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下一步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具备的有利条件,在中央的支持和福建全省上下的努力下,力争建成两岸合作交流的平台和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对外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为实现上述目标,范恒山提出,国家有关部门要坚持规划布局先行,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协调跨省经济布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福建做好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重点地区合理开发;坚持开放合作统领,充分发挥海峡西岸地区对外开放已形成的良好基础,尤其是要发挥对台交流前沿的作用,利用港口资源优势,加快对外开放开发,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区域合作;坚持产业集聚带动,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功能,突出重点区域,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坚持政策措施引导,支持福建加强与台湾产业、金融、文化等方面开展交流,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合作方式,先行先试,同时,对福建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困难地区给予政策支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性障碍因素,以引导、带动海峡西岸地区的发展。
范恒山最后表示,一直以来,国家发改委十分重视海峡西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了重点考虑和大力支持。地区经济司作为具体承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单位,将按照中央的精神,本着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宗旨,继续关注海峡西岸地区的发展,并在职能范围内给予积极的推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