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作为传统的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在福建省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做出新贡献。
一年一个台阶
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
一年一个台阶。
福建省建筑业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福建全省国民经济社会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2003年以来,福建全省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62.69亿元,年均增长29%。2005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提前两年实现省政府提出的目标。2006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9亿元,其中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完成建筑施工产值1162亿元;上缴税收54.26亿元,占福建全省地方级财政收入的10.1%。以惠安、上杭、永泰为代表的“建筑之乡”,建筑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支柱作用,如惠安县在“十五”期间建筑行业就完成施工产值120多亿元、上缴各种税费达7.21亿元,三年多来省外工程回乡缴纳所得税达5290.22万元。永泰县2006年全县建筑业上缴税收达3372万元,占全县地方级收入的32.73%。
近年来福建省建筑业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而今已有200多家建筑业企业分布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粤、赣、沪、鄂、京为重点的区域性市场已经形成。一批专业享誉全国,平潭的隧道,上杭的市政、矿山、钢结构,惠安的石雕工艺和仿古建筑,南平的防腐保温等在全国拥有较高知名度,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福建全省完成省外施工产值369.05亿元,占福建全省施工总产值的31.76%;“建筑之乡”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完成省外施工产值189.44亿,占福建全省省外施工产值的51.33%。
一业兴百业强
带动50多个相关行业发展
建筑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随着福建省建筑业强劲发展,施工承包的专业范围已延伸到50多个门类,与勘察设计咨询、房地产、建材、装修装饰、劳务及各类中介服务等形成产业链,带动50多个相关行业发展。
福建石材、瓷砖、钢材、木材、水暖器材、家具、厨具等随着建筑业发展已经遍布全国市场,并在京沪鄂形成建材和建筑构配件产业链。建设厅借力使力,在闽籍企业相对集中的北京、上海、深圳、湖北、江西等地设立办事处,靠前服务,建立在外闽籍企业家联系合作平台,促进拓展省外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进京闽籍企业有近2000家,北京木材市场几乎都由莆田商人经营,超过一半的石板、瓷砖市场为泉州商人经营;闽籍企业在上海建材年营业额超过600亿元,石板材、瓷砖、水暖器材等市场占的率在50%以上,与建筑业发展形成相辅相成之势。
23家企业产值上10亿
产权改革和结构调整取得突破
2003年以来,福建省加快国有、集体建筑业企业改制,放手发展民营企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福建全省有300多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新设立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福建全省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比例已达到91%,民营企业迅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同时,建筑业企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福建全省现有建筑业企业2573家,其中总承包企业1019家,占39.6%;专业承包企业1238家,占48.12%;劳务分包企业316家,占12.28%;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二级及以上比例占50.01%;有26家企业取得对外承包经营权,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结构比较合理,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配套基本齐全的企业体系。
一批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合并、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快速发展壮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2006年福建全省施工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23家,5亿-10亿元的企业21家,1亿-5亿元的企业194家;产值排列前191名的企业完成施工产值819.6亿元,占福建全省施工总产值的69.7%。
11项工程获“鲁班奖”
工程质量和安全机制不断创新
在建筑业产值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施工百亿元产值死亡率逐年下降,从2003年的7.5下降到2006年的3.97,连续九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2003年以来,福建全省共有11个工程获得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356个工程获得省优质工程“闽江杯”奖,其中优质专项工程奖180个,并有139个项目获得“省级文明工地”称号。
三年完成清欠目标
建筑市场运行环境不断改善
2003年以来,认真贯彻国务院开展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部署,经过三年努力,完成国务院和省政府下达的三年基本解决2003年以前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工作目标。清理建设领域网上填报拖欠工程款56.69亿元,清欠比例98.9%,其中政府投资项目拖欠款24.99亿元,清欠比例99.9%。推行建立工程担保制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推行业主工程款支付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建立和规范劳务分包制度,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等,初步建立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同时,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结合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和开展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从完善制度入手,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招投标规范管理,遏制围标串标、盲目低价中标等行为。
推广新技术112项
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成果丰硕
2003年以来,先后颁布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等9部技术政策公告,推广新技术112项;取得一大批建筑科技成果,42项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31项;32项成果列为建设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项全国科技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建筑业企业队伍素质逐步提高,职业经理人制度逐步推进,执业注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推行,队伍不断壮大。福建全省现有通过注册建造师资格的20494人,其中一级建造师4027人,二级建造师16467人;项目经理39721人,其中一级3238人,二级30173人;注册造价工程师3233人,监理工程师7009人。福建全省完成建筑生产操作工人岗位技能培训鉴定16万多人次。
福建省建筑业一年一个台阶,成为了“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夯实着海西经济发展的基石。正因此,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省政府前后出台了两个政策文件,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鼓励建筑业“走出去”,推动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再立新功。
侯昌财
胡润慈善榜上的南安人
2006年胡润中国慈善榜日前对外发布:厦门源昌集团董事长侯昌财以公开捐款3580万元,排名36位。
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至今,侯昌财公开向社会捐款累计达1.07亿多元。2006年12月26日,南安慈善总会成立当日,他个人捐款一笔就达2000万。
侯昌财今年51岁,南安市罗东镇人,1980年承包了罗东镇建筑公司,1984年开始涉足厦门建筑业,创办了厦门源昌建设公司。在厦门,他以质量、速度和信誉在建筑界声名鹊起,之后,他转向主要从事房地产业,成为厦门建筑、房地产界的“大腕”。如许多闽南人一样低调,乐善好施的他,上了胡润慈善榜以后,其义举才闻名遐迩。
在侯昌财的老家,老人们谈起他对教育事业的“偏爱”,无不竖起大拇指。老人们还记得,侯昌财还未走出家乡,在老家靠挑扁担走四乡,做鸭苗小生意,刚刚赚3万元钱,就拿出5000元把村里的小学修缮一新。
事业蒸蒸日上,侯昌财更是时时不忘回馈社会,把一颗爱心化作清泉,荡漾在家乡的山水草木之间,滋润着家乡孩子们的心田。
我们记下这一笔笔数字:2003年,他捐资500万元在南安罗东镇兴建了昌财幼儿园,结束了罗东镇没有中心幼儿园的历史,其后又捐资18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2002年起,他先后捐资200多万元购赠维新小学电脑等教学设备和建设小学校路校门,又捐资100万元成立维新村小学生免费入学基金。2006年,他捐款250万元兴建南安二中昌财教学楼,并出资150万元帮助南安二中建设体育运动场,今年他又捐赠1100多万元为南安二中兴建教师宿舍楼、师生食堂、艺术楼、图书馆等主要教学设施……
“一定要把家乡的学校建设好,让家乡多出一些人才!”侯昌财把这句话经常挂在嘴里,他为此把自己的大儿子派回家乡,专门负责他在南安的捐建项目工程。
侯昌财出生在一个贫穷农民家庭,有6个兄弟姐妹,小学只读三年级就辍学跟着父亲当泥水工,可谓尝尽了人生苦辣。自己的缺陷已成历史,他一心寄托于下一代。他这样对记者说:“只有历尽沧桑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
美丽的鹭岛,为侯昌财的事业发展打开了一广阔的空间,他也无限深情地回报着这座充满奇迹的城市,无时无刻不停地关注着它的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2006年2月,他捐赠翔安区教育局120万元,捐赠同安区教育局80万元,帮助这两个区发展农村教育,分别兴建了翔安区新圩镇东凌小学昌财教学楼、同安区新民镇新星小学昌财教学楼。2006年12月,他又捐赠520万元兴建厦门市大同小学昌财教学楼。2007年,他捐赠厦门市慈善总会3000万元,又向厦门市思明区安康基金捐款100万元。
侯昌财没有漏掉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2000年起,他坚持资助南安二中、罗东中学、罗新中学的51名特困生。2005年,他捐款250万元兴建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宿舍楼,让特殊学校的学生们告别了二三十个人挤在一间宿舍的历史,住进了附带卫生间的新宿舍。
除了捐建教育设施,侯昌财还捐献几千万元慈善基金,用在了低保对象、复明工程、助行工程和助学工程。
“只要让富裕起来的人担当起责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侯昌财还积极带动身边的企业家一起投身社会教育、公益事业,他和南安籍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发起成立的南发兄弟会慈善基金,目前已募集善款2000余万元。
教育、慈善不尽。侯昌财近日又作出一项决定:每年从企业利润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投入教育、慈善事业。据计划,从明年开始,他每年将捐资教育、慈善两三千万元。他的愿望是,在福建省每个山区、老区县都建上几所希望小学。
侯昌财金钱富有,但他的思想更富有。
富民产业:
建筑业改变生活
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福建省从业人员达120万,其中80%多为农民工。福建省建筑业容纳了100万农民工,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建筑业因此被誉为“富民产业”。
一人打工 家计不愁
“建筑之乡”成为“劳务输出之乡”,惠安、永泰建筑业从业人数约占全社会从业人数近1/3,惠安一个县就有十万农民从事建筑业;上杭县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3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的18.6%,其中才溪、南阳、通贤、旧县等乡镇,户均1.5人从事建筑业。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盖新房、四年五年办新厂”,这成为福建省“建筑之乡”的“顺口溜”。一个农民外出打工,就可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一个普通建筑工,一天收入一般在七八十元,而有一定技术的建筑工,一天收入则多达100多元。在上杭、惠安、永泰等“建筑之乡”外出农民家庭2-3的收入来自建筑业。革命老区上杭,曾经走出“九军十八师”闹革命得翻身。如今,成千上万的农民走出家门,远征省外,像恒基建设、亿鑫钢业、世新营造、同源建设、联泰建设等长年征战在广东的建筑企业,每家企业都带出了上千名的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以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许多人在家乡盖起了楼房,老区的面貌焕然一新。特级企业闽南建筑公司所在地惠安净峰镇6.4万人口中,有六分之一跟着施工队伍外出打工,农民不愁生计。
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建筑业能人乐善好施不乏其人。据不完全统计,惠安、上杭等福建省8个“建筑之乡”的建筑企业、建筑能人2003年以来捐资兴办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近6亿元。
建筑起家的厦门源昌集团董事长侯昌财从事业起步阶段起,就时时不忘回报社会,热心于扶贫济困,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至今已累计捐款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惠东建筑公司企业家张木法捐献家乡公益事业2700多万元,闽南建筑公司企业家许明金捐资上千万元。上杭县亿鑫钢业公司董事长邱启光、恒基建设公司董事长雷祖云等一批建筑能人为家乡修路铺桥之时,还成立了八个教育基金会,一座座新校舍因此拔地而起,一个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背上书包走进学堂……
改变观念 投资实业
建筑业在改变农民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农民的观念。许多农民创业成功,赚了钱,投资实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很大贡献。近几年,仅8个“建筑之乡”的建筑企业和建筑能人,投资实业就超过70亿元。
在惠安县,据不完全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企业家回乡投资实业760多家,总投资达5亿元,投资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重点项目建设28.5亿元。
在上杭县,目前建筑能人回县内注册的房地产开发公司15家,回县内开办的大型建材商场两家,回县内兴建的水电站10座。亿鑫钢业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了和胜旅游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光大钢结构投资1000多万元兴办了光大企业;鹏达钢结构投资1300多万元兴办了华祥机械厂……近两年来,资质企业及其子公司在县内交纳税收年均7000万元以上,实现了在外发展与回乡创业的共赢。
政策扶持 服务发展
●2006年5月,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筑业发展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6年4月,省建设厅制订《福建省建筑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从七个方面阐述发展建筑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2004年9月,省建设厅出台了《关于下放审批权限简化程序规范行政审批的通知》,进一步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程序。2002年,设立政务中心,在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深圳)、江苏、江西等地设立办事处。同时,开设“绿色通道”。
●2005年12月,省建设厅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行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以破解福建省建筑行业评信授信难。
●2005年11月,法律服务团在建设厅成立,为拓展省外市场的闽籍建设类企业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2007年8月,福建省建设厅与福州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搭建建筑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平台。
●《招标投标法》实施以来,省建设厅先后出台了15个有关规范招投标行政监督、投诉处理、招标代理、评标委员会行为的规范性文件。今年,省建设厅为进一步加大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力度着力长效机制建设,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建设市场法人和自然人违法违规档案制度试行办法》和《施工招标采用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补充规定》、《在合理造价区间随机抽取中标人办法》、《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比选办法》等四个规范性文件,建筑市场制度日趋完善。
建筑节能方兴未艾
福建省建筑节能工作是以2001年9月发布《福建省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指导意见》为标志正式启动。几年来,福建省以政策为导向、科研为支撑、标准为保障、推广为手段、工程为示范,多部门配合,协调有序、积极稳步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年受到建设部通报表扬,走在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前列。
——贯彻落实《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福建实际,提出贯彻实施意见,先后出台《福建省建筑节能“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意见》、《建设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等90多个规范性文件。
——加大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和设计图集的编制与实施力度,建立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标准体系。目前福建省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标准和设计图集76项,施工工法4部。
——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组织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生产企业开展建筑节能技术开发,有37项建筑节能相关技术和产品通过鉴定,发布推广转化指南项目249项、建筑节能技术产品目录49项。对建筑外墙保温技术、节能检测技术、加气混凝土等进行重点研究开发;联盟广东、广西、海南等同一气候区的省市联合编制《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细则》。
——实施《福建省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量监督、验收和住宅使用说明书等环节的闭合监管制度。全面开展建筑节能施工图专项审查,在新建商品住宅使用说明书中增加建筑节能措施、指标内容。同时建立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专项验收制度。
——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取得初步成效。建立建设部、省级建筑节能专项示范工程28项,综合推广建筑节能多项技术和产品,形成一批建筑节能示范成果和建设经验。
——利用新闻媒体等加大建筑节能宣传力度,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举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施工和验收标准专题培训,累计培训节能设计、施工、监理、监督等专业人员近万人次。
福建省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建筑节能的成效,在今年6·18建设部与省政府联合举办的海峡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博览会上得到了充分展示。“绿博会”参展的153个项目,着重展示了当前建筑节能中先进、环保、适用技术建造集成,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博览会对接项目189个,总投资32亿元。“绿博会”观者如潮,达7.6万人次,成为第五届6·18的一大亮点。福建省、建设部领导对“绿博会”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参观了“绿博会”后表示:省部合办“绿博会”,既符合中央节能减排号召,又符合广大百姓需求,办得非常成功,可以推动福建的建筑节能工作。
建设中的福建亿鑫钢业重型钢构厂
2007年8月,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福建省建筑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框架协议
厦门标志性建筑之一
——总高度188米的源昌大酒店效果图
2006年福建省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