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大力推进海西文艺精品创作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21

金色九月,喜讯从北京传来,在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福建省选送的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戏剧《邵江海》、歌曲《吃苦就是吃补》《读唐诗》、广播剧《秋日里的野芒花》获优秀作品奖;电视剧《篮球部落》《施琅大将军》、戏剧《红豆缘》、文艺类图书《天堂没有路标》获入选作品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是福建省历届参评成绩最好的一次,且获奖作品覆盖所有评选项目,博得“满堂红”。福建省委宣传部更是喜获“一等组织工作奖”的荣誉。

中宣部组织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文艺创作综合水平的重要奖项。本次福建省参评“五个一工程”取得大丰收,是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文化强省的可喜成果,它体现了福建省对先进文化积极引领作用的重视,对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的重视;标志着新时期福建省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标志着新时期福建省文化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释放,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全面规划成合力

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提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同时,也把加快福建文化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了《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纲要》,把围绕“五个一工程”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精心组织精神产品的创作生产明确写入了纲要。在推动“五个一工程”时,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像经济建设领域抓重点工程那样抓精神产品创作生产,严抓选题立项,合理规划,全面酝酿,分批实施、适当储备。做到手里干着,心里想着,形成良性循环格局。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担任组长的省“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研究确定精品生产重大决策,协调解决各方关系。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直宣传文化部门、各有关厅局和各级党政将“五个一工程”的组织实施列为工作重点,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扎扎实实地实施精品战略。省广播影视集团成立“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下设“五个一工程”办公室,将落实好“五个一工程”作为集团节目制作创新创优的途径和集团品牌推广的指向;各设区市党政领导认真研究和讨论“五个一工程”作品重点选题,有力支持创作进展。

经过不懈努力,“五个一工程”成为福建全省文艺生产战线最重要的精品工程,吸引了众多的文艺创作人才积极主动地献身于这项事业,从而保证了创作生产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围绕导向创精品

艺术的殿堂琳琅满目,怎样才能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部署“五个一工程”文艺创作时,福建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统一思想认识,确立文艺精品的标准。要求作品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融合,做到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艺术上突出本省特色;注重社会效益,力争叫好又叫座。明确创作文艺精品的指导思想,福建省“五个一工程”找准了着力点、摸清了方向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更易出新出彩。

唱响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是本届获奖作品的思想亮点。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深情的母爱有机交融在赵一曼身上,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广播剧《秋日的野芒花》讲述孤寡老人郑万水和白血病养女芒花的真实故事,体现了和谐社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友爱精神。《篮球部落》在展现青春激情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不断升温的奥运热潮,激发对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价值的认识。《天堂没有路标》中林巧稚高尚的人格与医德,在当下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地缘优势,打造海峡品牌,是本届福建省获奖作品的艺术特点。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评价戏剧《邵江海》:“这部戏很有前途,它的演出不仅能够弘扬优秀的闽南传统文化,对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电视剧《施琅大将军》讴歌了施琅将军的凛然气节和英雄壮举,表现了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反对和遏制“台独”、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歌曲《吃苦也是吃补》根据一句闽南语民间格言创作而成,歌曲韵律优美、歌词朴素动人,唱出了闽南韵、两岸情。

创新作品的风格与形式,使老百姓爱听、爱看、爱唱,是本届获奖作品的市场卖点。通过结合传统戏曲程式与现代舞台语汇,自走上舞台以来,《邵江海》已演出近200场。87岁的老台胞、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周青观看该剧后激动地说:“我从小就喜欢歌仔戏,我成《邵江海》的粉丝了!”闽剧《红豆缘》植根乡土,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精华,对传统戏继承、探索、创新做了成功尝试,在各地演出时广受百姓喜爱。由福建省词作者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合作创作的《读唐诗》是一首现代“学堂歌”,歌曲汲取中华古典文化元素,并富含清新活泼的时代气息,在许多中小学校传唱。

 完善机制激活力

“五个一工程”是精品工程和导向工程,福建省在“五个一工程”的组织实施中,注重完善工作机制,从面向社会、服务大众出发,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促进福建全省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

第九届“五个一工程”评选揭晓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即作出专门批示,表彰奖励了福建省入选作品的作者和创作生产单位,大力激发文艺队伍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热情。激励机制的形成,促进文艺创作的良性循环,为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的项目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组合优势文艺人才和文艺资源,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推动文艺精品生产,福建省实行资源优化配置机制。转变过去把主要着眼点放在省直文艺团体和国有创作生产单位的做法,鼓励并扶持民营及基层文艺团体的创作生产,在参加比赛和交流方面,提供给他们同等的权利和机会。本届获奖作品《红豆缘》,就是由一家活跃在基层的县级剧团——闽侯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

“十年磨一剑”。福建省对文艺创作生产精益求精,实施一套加工机制,层层把关,反复打磨。省广播影视集团生产的歌曲《吃苦就是吃补》,就是一部精雕细琢的心血之作。该集团“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和作品创作班子频频召开讨论会,请来音乐界专家,对歌曲的词作、旋律进行反复推敲。为了达到最好的听觉效果,歌曲的录制就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直到第五遍才最终敲定。

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在福建全省参评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搞好这一届的评选工作,是对十六大以来文艺精品创作成果的一次大检阅,是对我们组织先进文化建设能力的一场大考查,也是我们为十七大营造良好氛围的大动作。”而今,一部部文艺精品展示着福建省文艺队伍高度的创作水准,一项项成绩体现着各级领导班子高效的组织能力,福建省在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上交的令人满意的答卷,为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献上一份珍贵的厚礼。

我们相信,组织实施“五个一工程”积累的丰富经验,打造的精良队伍,必将推动福建省优秀文艺精品的创作、生产、展示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地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