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建立了以下派村官为核心,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下派“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模式,实现了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系统地导入薄弱村,并强化村班子建设,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从去年8月起,彭传盛多了一件活,就是为办在村里的竹制品加工厂联系收购竹子,少的一次赚几十元,多时一次能赚2000元。
彭传盛是尤溪县梅仙镇蕉坑村彭头自然村村民。谈起现在的生活,彭传盛满面笑容,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上了大学。他告诉记者:“多亏了蓝书记啊,前年孩子考上大学时,蓝书记帮助了5000元。”
他说的蓝书记是2004年7月至今年7月间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省移民与开发局干部蓝昌萍。老彭不知道,他能够为竹制品加工厂收购竹子也是因为蓝昌萍。
蕉坑村是经济发展薄弱村,离集镇13公里。2004年以前,3个自然村有2个没有村级公路,70%以上稻田和毛竹林区没有机耕路,70%以上农田没有灌溉条件,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1750元,村集体年收入仅5000元。
在担任第一村支书三年间,蓝昌萍共争取资金200多万元用于蕉坑村发展。其中,筹措6万元办起了竹制品加工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万元。此外,硬化村道6公里,修缮农田灌溉水渠2公里,新开竹山公路6公里、通自然村机耕路7.5公里,深翻抚育竹山2000多亩,村水电站股份制改建一座,扶贫助学7人……至去年底,村集体年收入3.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元。在发展经济中,蕉坑村既注重发展短期产业,也规划长期产业。从2005年起,这个村又从江西省林科院调进油茶苗“赣无1号”,开发油茶园450亩,仅此一项,村集体每年可增加5万元收入。
见证着这个村的变化,尤溪县梅仙镇挂蕉坑村的干部肖光邦形象地说:“经过帮扶,蕉坑村今后发展的路子已经铺好了,这个曾经的薄弱村就像一个人,过去虚弱地躺在地上走不动,如今身强力壮,不但能走还能跑了。”
蕉坑村的变化得益于福建农村工作机制的创新。2004年,福建省委以下派第一村支书为核心,派出单位单独或联合挂钩帮扶,形成部门挂钩、资金捆绑、干部下派“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模式。福建全省以福建省委下派的208个重点村第一村支书为龙头,共下派4134名村官,有力地扶持了3700多个薄弱村的各项建设。
福建省委农办扶贫处处长姚建锋说,三年实践证明,以下派第一村支书为核心的新的农村工作机制,把党和政府的政策直接落实到村到户,真正实现了城市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系统地导入农村,促进了扶贫开发的整村推进。
福建省历来重视对薄弱村的帮扶工作。近三年内,除省级捆绑资金约1.1亿元基本到位外,208个重点村还争取到其他帮扶资金3.53亿元。这是各级投入重点村资金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发挥效益最好的时期。
下派第一村支书带来了城市的资源,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促进了薄弱村的经济发展。而第一村支书努力强化班子建设、完善各种制度、培养发展党员和后备干部队伍,一批在群众中有威信、能干事的党员干部被充实到村两委班子,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使薄弱村驶上了建设新农村的阳光大道。
据了解,第一村支书任职前,不少薄弱村的两委班子涣散软弱。三年来,这些薄弱村新培养了党员5000多名。其中,208个重点村共推选出了650名优秀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新发展党员869人,数量超过前10年的总和;204个村建成了村部和党员活动室,2911人次村主干得到培训,村级组织的整体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
蕉坑村也经历了这样变化。党支部书记张章河说:“2004年前,全村共有党员24名,其中60岁以上的老党员就有15名。很长时间内,村干部没人当,选上的村干部干了一阵也不干了。后来,镇党委只好派镇退休干部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蓝昌萍一到任后,就注重加强村两委建设,有计划地从青年人或有一技之长、有一定稳定收入的村民中培养后备干部,党建制度上墙,还增添了必需的设备、材料等。三年中,支部新发展了6名党员。2006年8月,支部换届中选出的3位支委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现在,村两委成员共4人,年龄最大的仅39岁,其中2人是中专文凭,从而为村两委注入了新的活力。从2004年开始,蕉坑村还开展了“党员帮扶困难户”活动,15名经济条件较好的党员与15户困难户结对子帮扶。2005年和2006年,村党支部连续两年被梅仙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黄平虎从省公安厅到诏安县秀篆镇陈龙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在帮助村民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以村党支部阵地规范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核心网络”建设。在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将学习内容分解到全村5个网站、13个网点,辐射农户1085户,充分发挥了村级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三年来,支部共发展党员7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6名,充满生机活力。2005年7月,村党支部被诏安县委组织部评为“五好”村党组织。
在城市资源导入后,在村级组织战斗力、影响力增强后,3700多个薄弱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农村经济较好较快发展。据统计,福州、泉州、三明、莆田、龙岩、宁德、漳州等7个设区市驻点村新建道路5000多公里。省级208个重点村新修道路2421.4公里。薄弱村也都新开发了一批项目,仅福州、泉州、南平、宁德四个设区市薄弱村就新上5700多个项目。至去年,208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151元,年平均增长38.7%,增幅远高于福建全省平均水平;村集体年平均收入已由驻村前的370元增加到5.8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