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厦门鼓浪屿顽疾找到新药方 岛上乱象开始好转(图)

来自:海峡导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55

  近年来,鼓浪屿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鼓浪屿“脏乱差”现象被热议不断,但依旧屡禁不止。

  去年10月,在多次接到读者投诉后,本报推出《问诊鼓浪屿乱象》系列报道,将鼓浪屿“顽疾”期待的新药方指向破解鼓浪屿的“二元”管理体制,使得鼓浪屿这一老话题,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并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厦门市委、市政府已着手加大力度“问诊”鼓浪屿乱象,厦门市人大首场专题询问即锁定“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议题;市编办调研鼓浪屿“二元体制”……这些都使得鼓浪屿正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

  鼓浪屿冲刺“申遗”,施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势在必行。只是体制问题敏感而复杂,外界在看到相关进展的同时,同样还在期待鼓浪屿“顽疾”的彻底根治。

  【新闻进展】

  岛上乱象开始好转

  林女士是鼓浪屿岛上的一户知名人家,她依旧习惯每天带着孙子在岛上穿梭。

  “中肯地说,最近几个月,鼓浪屿的‘乱象’已有所好转,但还没有根治。”今年1月21日,林女士这样对导报记者说。

  从一上渡船就提醒游客不要雇用无证导游、将无证导游列入黑名单、对岛上的家庭旅馆进行清查和整治、试点在商业街的店面安装监控探头、原先道路每周清洗一次变成现在重点路段两天一洗、重点整治占道经营和小摊小贩,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里,鼓浪屿连续出台一系列举措重点打击 “脏乱差”乱象。

  “感觉岛上变干净了,占道经营等现象也变少了。”林女士坦言。但话锋一转,林女士觉得,鼓浪屿的问题并没有彻底根治,现在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就像你们报道所说的,体制问题要尽快理顺,施行统一有效的管理,直至根治。”

  顺着林女士所指的方向,导报记者注意到,一些“野导”看到客人过来,依旧围过去推销。“前几天,我一出门,就听到有‘野导’跟客人说,这是某某的故居,但她根本不知道该故居在哪,把方向指错了,因为我就住在这栋‘故居’里。”

  【新闻回顾】

  耗时一季度为鼓浪屿找“药方”

  10月13日 《鼓浪屿“顽疾”期待新药方》,提出鼓浪屿“乱象”为何屡禁不止。国庆黄金周,本报的新闻热线多次接到鼓浪屿乱象的投诉,问题依旧集中在“野导”横行、强买强卖、假烟假酒公然甩卖等现象。

  10月11日、12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两次上岛“暗访”,再次披露这些乱象。不同的是,现在,鼓浪屿正在积极冲刺 “申遗”,为此,报社领导为报道定调,“一起思考不为批评”。

  10月14日《鼓浪屿乱象 根在“两婆当家”》,为乱象找根源。在第一篇报道后,鼓浪屿管委会方面专门召开相关会议,对本报所披露的问题再次“问诊”。但我们并不满足这样的进展,继续走访鼓浪屿管委会、鼓浪屿街道办、有关专家,最终把乱象根源指向问题重重的“二元”管理体制。

  10月15日《强化管委会?让思明区“直辖”?》,提出破解“二元”体制的可能思路。事实上,多年来,针对鼓浪屿体制的弊端,不少政协委员持续关注并呼吁破解。当本报的报道推出后,长期关注鼓浪屿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政协原副主席、民革中央祖统委副主任庄威,不仅对本报的报道表示认可,并明确表示,“要保护、提升鼓浪屿,首要的任务就是理顺管理体制。”对于如何理顺体制,本报请有关专家分析了“二元体制”的破解思路。

  10月16日《鼓浪屿体制改革 宜早不宜迟》,提出借“申遗”契机破解“二元体制”。本报系列报道以来,读者、鼓浪屿管委会、鼓浪屿街道办、专家、鼓浪屿居民等,纷纷热议。

  10月19日 《鼓浪屿“体改方案”已提交市里》,市委高层重视鼓浪屿问题。鼓浪屿有关方面在正式回应本报 《问诊鼓浪屿乱象》特别报道时称,不仅导报读者关注鼓浪屿乱象问题,市委相关领导也已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鼓浪屿进行相关调研,“已向市里提交两种相关方案,市里也非常重视鼓浪屿问题”。

  这期间,厦门人大首场专题询问,锁定鼓浪屿议题。11月29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举行首场专题询问会场,“加强管理,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的议题引起代表们热议。

  12月7日 《高层着手“问诊”鼓浪屿乱象》,报道市委、市政府已开始着手“问诊”鼓浪屿乱象。12月7日的市人大常委会关注鼓浪屿管理体制,有关市领导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指示要求尽快调研,破解难题。

  12月23日《鼓浪屿整治交出不错 “成绩单”》,鼓浪屿强化整治,乱象已有较大改观。12月22日,鼓浪屿管委会方面专门召开新闻通报会,通报近期整治成效,值得注意的,通报主要围绕本报之前披露的多个“乱象”展开。

  12月28日的《市编办调研鼓浪屿 “二元体制”》,有关部门着手破解鼓浪屿的“二元体制”难题。厦门市委编制办已经到鼓浪屿就“二元体制”问题,专门上岛调研。

  去年的12月31日,市长刘赐贵接听市长专线,他回答导报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鼓浪屿要冲刺 “申遗”,还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施行有效的统一管理。
 
  【新闻幕后】

  我们为什么“炒冷饭”

  鼓浪屿“乱象”是老问题,当接到读者投诉,准备再次关注这一问题时,多数人的直觉是:你们又要“炒冷饭”了!

  但当我们将报道思路定位在 “一起思考不为批评”、将报道重点锁定在如何破解“二元体制”、前前后后投入了超过8个版的报道量后,很多人回过神来,其实这样的“冷饭”需要有人来“炒”,也值得再“炒”。

  选择在国庆黄金周之后上岛,第一天的暗访颇为周折,不仅被摊贩威胁,更是被一些女“野导”围攻。

  报道的推进过程中,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组批评性的报道,最终得到了岛上有关部门的“谅解”;让我们感激的是,许多专家对本报的报道表示肯定和支持,并进行了权威的解读和分析;给我们动力的是,读者、游客、岛上的居民,始终参与其中,并积极献言献策。

  11月29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的首次专题询问会,就把议题锁定在“优化鼓浪屿旅游环境”;当日,黄菱副市长在询问会后、走进电梯前告诉记者,刘赐贵市长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指示要求尽快调研,破解这一难题;去年的12月31日,刘赐贵市长在不少局长、媒体面前明确表示,“鼓浪屿要冲刺‘申遗’,还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施行有效的统一管理”……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鼓浪屿的难题正在朝着利好的方向前行。

  在市编办上岛调研鼓浪屿“二元体制”后,记者的手机接到一条这样的短信:“感谢导报对鼓浪屿问题的关注!”之前,这位岛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曾希望不要再揭鼓浪屿的“伤疤”。

  【新闻影响】

  从思考的角度爱鼓浪屿

  鼓浪屿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凭借着超高的人气、知名度,其一草一木都备受关注。

  从不是热点的问题,到成为热点;从原本看似渺茫的“破解”方向,到有关部门实际介入;从厦门的本土议题,到引起上海等地媒体关注介入——— 对于鼓浪屿“乱象”这一老问题,本报的系列报道找到了新路子———从破解“二元体制”着手,从保护、提升鼓浪屿的角度出发,请专家、读者、有关部门一起思考。

  “一起思考不为批评”的报道方向、“从爱鼓浪屿出发”,这样的系列报道最终得到了认可,并迎来好消息。

  剖析问题所在,追踪问题根源,这一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最后引起了有关市领导的重视,相关部门拿出实际行动,鼓浪屿的乱象问题,得到了初步的改善,报道也有了较可喜的结果。

  鼓浪屿体制弊端,涉及方方面面的难题,要彻底破解,显然并非一朝一夕。但市编办上岛调研,被外界解读,这是一个利好的信号,市民自然对这张烫金名片的“更美好明天”寄予更高的期待。(易福进/文 吴晓平/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