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福建强化监督筑起食品生产的安全“防火墙”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5

戴上帽子、口罩,穿上鞋套、白色工作服,经过洗手池、泡脚等消毒关,沿着鱼丸、蟹肉棒等生产线,详细询问各流程的管理情况……8月31日下午,位于金山工业区的福建腾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国家质检总局党组书记李传卿率领的来闽调研工作组一行。

面对规范有序的生产现场,应答如流的企业负责人,李传卿不时点头流露出满意的神情。他突然提出,当场抽检三种产品和冷库中的原料猪肉。“没问题,没问题,我们的产品经得起检验。”在场陪同的公司董事长滕用雄充满信心地说。果然,当晚省中心检验所的检测结果显示,送检产品的相关指标全部合格。

这样的自信从何而来?腾新企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一家脱胎于地方传统特色食品的现代企业,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仅仅完成从手工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转变是不够的。精益求精、以质取胜,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对于企业产品的信心来源于严格、科学的原辅料采购、过程质量以及检验控制程序,来源于创中国名牌海欣牌鱼糜制品的生产经营者的不懈努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生产经营者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加工食品的质量,主体在企业。像腾新公司一样,如今福建省已有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逐渐意识到不同寻常的质量责任,走上品牌发展的道路。而这种质量意识的强化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扶优治劣的监管服务密不可分。近年来,福建省质监部门通过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质量抽查、做好风险防范等,在生产加工环节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QS认证带来安全感

蓝色的“Q”上,重叠着白色“S”。家住福州屏西小区的蔡阿婆对于这个图标十分熟悉。她告诉记者:“市场上食品种类多,牌子多。以前,买米、买油,为孙子买零食,总担心一不留神带回品质不过关的东西。现在好了,儿子交代过,买食品先挑外包装上印有这种蓝白色图案的就可以了。”

让蔡阿婆放心购物的QS标志,是质量安全的英文缩写,它把鉴别各种食品是否安全的专业知识,简化成一个能带给普通消费者安全感的直观图标。2004年1月1日开始,国家在以加工食品等为重点,事关人体健康、公共安全的工业品生产领域,启动市场准入制度,即建立QS认证体系。该体系对生产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乃至保质期都有严格要求。

福建省质监局监督处负责人介绍说,食品包装加印QS标志,就表明该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表明产品经过出厂检验合格,并明示其符合食品质量安全基本要求。米面油酱醋茶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食品,最先纳入其中。从今年起,国家标准规定的28大类525种加工食品已全面纳入QS认证体系。

对此,福建省质监部门首先要把好企业申请材料的审查和现场核查关。今年上半年,省质监局共受理830家企业901个产品的QS取证申请,对81家不具备条件和现场核查不合格的85家企业,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对470个产品申请提出了补充完善的措施。对通过材料审查、现场核查的701家报批企业,在发证前,对512家存有疑点企业再次进行核查并责令补正,同时按照10%的比例,再次进行现场抽查。

对获证企业则及时跟进巡查、回访、年度审查等证后监督措施。上半年,在对3610家次企业的日常巡查、回访中,对半数企业中发现的问题,给予现场指正并发出整改通知书,同时吊销生产许可证两家;在年度审查中,对1205家存在瑕疵的企业提出了整改措施。严格的审批程序、持续审查和证后监督,有效地保证准入企业生产食品的质量安全。

据了解,截至6月30日,福建全省已累计发放3185张食品生产许可。QS取证前后,福建省不少食品行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米、面、食用油、乳制品、肉制品等食品监督检查合格率从2002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06年的90%以上。QS认证引导福建省食品行业加速向安全放心的方向发展。

监督抽查盯紧“风险区”

“通过电视、报纸发布的食品类监督抽查报告,是我们一直都很留意的信息。”福州一家超市的采购员小吴说,自己家里人对此也很关注,退休在家的父母还常常把有关资讯剪贴下来,不久前一则对泉州、宁德、南平茶叶主产区“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的消息,让喜欢喝茶的小吴放心不少。

“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为强烈。”林钦是省质监局中心检验所的老员工,从事食品化学检验已近十年。他回忆说,去年10月的“红心蛋”事件让他深有体会:“那几天,单位的咨询电话成了热线,有人甚至直接提着鸡蛋、鸭蛋来检测。幸亏我们及时检出问题产品,排查了市场隐患,给市民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加强食品检测检验能力建设。目前,福建省质监系统已建有两个国家食品检验中心,九个设区市质检机构全部具备了食品常规项目的全项检测能力。在食品生产集中地区,质监部门还建立了18个县级食品检验室,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的食品安全检测布局,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闽侯腐竹已有近百年历史,是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但一些腐竹生产企业在前些年国家以及省级抽检中多次上“黑榜”,总体合格率偏低,引起闽侯县政府和质监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起,闽侯县全面开展腐竹市场专项整治,责令停产、取缔拆除了一批有问题的企业。7月25日,在质监部门再次组织的腐竹抽检中,闽侯腐竹的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合格率达到95%。

“对于抽查中存在质量问题较多的高风险食品,要多进行突击性的随机抽查。特别是对一些带有行业性、区域性的问题食品,通过认真抓整改,要起到抽查一类产品、整顿一个行业的重要作用。”省质监局局长黄序和认为,以国家监督抽查和地方监督检查两头并重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体系,可以使广大消费者参与监督食品质量,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形成一种威慑力和外部压力,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

强化监督抽查,并做好问题企业的整改和连续追踪抽查,使得福建省食品抽查总体合格率有了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国家监督抽查和省级监督抽查的食品抽样平均合格率分别比2006年提高13.8和8.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省质监局还建立了风险食品监控目录。通过专家审定,发布了乳制品、酒类产品、婴幼儿食品等11类列为风险的食品目录以及水产加工品、肉制品等9类列为重点监管食品的产品目录;在福建全省建立了27个风险责任片区,把风险食品和风险区域纳入监控范畴;此外,重点对辣味制品和蛋制品中的苏丹红、肉制品中的非食用亚硝酸盐等八种违法使用的非食品用原(配)料风险情况进行监测。  

9月6日,大田县质监局等单位联合开展以“关注食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大型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现场设立食品咨询服务、质量投诉受理、消费者维权服务台,受到群众的欢迎。  

9月上旬,福州仓山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这是工商执法人员正在对群众讲解购买月饼的正确方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