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福建省出台许多惠农政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了“三农”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体制机制创新。这些举措,有的成为全国首创,有的走在全国前列;几年来,这些政策大都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惠农项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A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推动传统农业改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否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的基本生活。近年来,福建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放在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用五年 2004 2008年 时间,解决福建全省千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并实现1.5万个建制村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任务。目前,福建全省已有1.2万个建制村用上了自来水,占全部建制村的80%,受益人口达到1600多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0%以上。
●省级每年统筹资金8亿元,支持“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设,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林淑霞 何光锐
溪口饮水之变
近来,蕉城区漳湾镇溪口村村头林家秀的水井冷清了很多,这个水井曾经是林家秀的骄傲。但今年以来,省里实施“千万农民饮水工程”,让这个村家家户户都喝上既卫生又方便的自来水,那口井就少有人光顾了。
溪口村是一个沿海缺水村。过去,村民们喝水就靠村中的4口清泉井。村民们每天喝水用水都得肩挑手提,遇上稍有干旱的日子,排队等上大半天那是常有的事。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们想办法从山上引水下来,并在村里修建了三个蓄水池以供村民用水。这被村民们称作是“半自来水”的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大家的取水,但蓄水池露天开放,极不卫生。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又把自来水管接到家家户户,群众的用水更加方便,但十几年来,村民们喝的是未经净化的山泉水,卫生指标不合格,大家喝着这样的水,心里总有些疙瘩。
2006年,解决溪口村民的饮用水问题被列入了蕉城区“六千”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之一。省和宁德市补助给溪口村6万元,蕉城区里有关部门也伸出援手,扶持部分资金,村民们也自愿出资出力,去年腊月二十八,从两公里外的城市供水管网引进的清冽冽的自来水接到了溪口村的268户农家,结束了溪口1300多村民世代饮水难的历史。
“过去,我们喝的水卫生指标不合格,如今从城市接来了管道,我们喝的便是和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村民们再也不用为水质担心了。”村支部书记林开灿和村主任林开武告诉记者。
洋畲山路通了
记者前往龙岩市新罗区龙门镇洋畲村采访,汽车沿着一条刚修好的盘山水泥公路蜿蜒而上,一路上,满目青翠,好似穿行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一进入洋畲村口,眼前不由一亮:一座座农家别墅错落有致,在果、竹、树造就的优美环境中,家家户户都有漂亮的新房子,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村庄展现在眼前。
李明星介绍说,洋畲村是个革命基点村,海拔700米,全村328人,原是个贫困村。村支书李明星和班子成员经过深入调研,认为洋畲村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是个发展柑橘业的好地方。
几年后,水果产业发展起来后,交通问题成了制约因素。由于大型货车开不进村,每到丰收季节,村民们就只能靠肩挑水果到山下,每车货要10多个青壮村民挑上一天。因此,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迫在眉睫。李明星说,这时候,省里出台的“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的政策帮了大忙 去年,靠着省、市、区配套下拨的资金和村民集资款共100多万元,村里新修了4.5公里的水泥路。不仅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而且路通之后,村里还发展起了农家乐旅游。
洋畲村的村民过上了宽裕的生活。在李聪雄家中,记者了解到,他除了在家门口种了20多亩柑橘外,还在东肖租了20多亩地种特早蜜橘,花了20多万元建了幢3层的楼房,他妻子在家里还开了间叫“天上人间”的旅馆。
B “放活”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福建省贯彻落实“多予、少取”政策的同时,还着力在“放活”上多做文章,支持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进行林权登记、发换林权证和规范林权流转、完善流转机制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开展了林权流转、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配套改革,实现了林农增收、村财增加、生态和社会增效。为破解林改后出现的林业发展资金“瓶颈”,福建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促进林业经营由资源经营向资产经营再向资本经营的转变。
●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省、市、县有关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进驻乡(镇)、村,开展科技服务。在每个建制村设立农村“六大员”(南平市增加为“八大员”),即每个建制村一名计生管理员、一名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一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一名文化协管员、两名乡村医生和三名农民技术员。仅2006年和2007年省级财政就安排“六大员”津贴转移支付2亿元。
●运作一年的农业保险试点,让福建省的农民心中更增添一份坦然和踏实。
去年8月和9月,福建省相继做出决策,决定围绕森林火灾保险、农村住房保险、水稻种植保险、渔工责任保险和渔船保险等五个险种开展试点工作。其中,农村住房在全国率先实行福建全省统保。经过一年运作,福建省已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运作、自愿参保”为主线的农险路子。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309.3万元,赔款支出1467万元。其中,仅在今年4月的冰雹灾害中就为1.5万农户支付了超过600万元的赔款。
凑齐了抚林款
“都要拿现金,不然谁替你干活?多亏有了小额贴息贷款,有钱付现,要我帮你找十几个人上山干活,不成什么问题。”
9月9日上午,余发根找到带有亲戚关系的吴传海,要求帮助找人对400亩新植杉木林实施第二次抚育。经过商量,最后确定了劳动报酬及支付方式,即男劳力一天45元,女工一天40元,当天拿现金,最迟五天一付。
余发根是邵武市拿口镇池下村村民,前些年经营山场有些家底,去年便将本村村民手中的林业采伐基地全部“买”来,再种上杉木树苗,每亩造林220多元,总共花去14万元。为把400亩采伐基地买来并种下杉木,余发根已经“倾尽所有”,还向别人借了两三万元钱,再要拿钱出来搞什么林子抚育,那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种树花钱是大头,抚育花的是小钱,但多数人是有钱种,没钱管”。余发根告诉笔者:“我的这片400亩林子,立地条件都很好,如果连续三年没有抚育,草就有可能‘吃’掉树,树就长不起来而不能成林!有没有抚育就是不一样,有了第一次抚育,苗长得好看整齐……”
据了解,政府贴息贷款是福建省扶助林农发展林业生产的一项优惠政策,主要用于森林资源培育、毛竹山垦复、造林抚育。邵武市于去年10月10日办理第一笔以来,现已为城郊、拿口、水北、吴家塘、肖家坊、大竹等6个乡镇的283户林农办理了贴息贷款,共计金额529.29万元。
王开胜的幸福
9月5日,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公馆村的“八大员”之一,动物防疫员王开胜又一次来到公馆自然村养殖大户柴林升的家里。
“秋防工作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年国家免费给养殖户注射猪瘟疫苗和防治猪蓝耳病疫苗,你要抓紧到街道‘三农中心’去领疫苗。”一见面,王开胜就对柴林升说。原来,前些天柴林升家的十几头猪发烧了,找到了村动物防疫员王开胜,王开胜一边向上级汇报情况,一边请来街道“三农服务中心”的检疫员到柴家诊治开药方,目前,柴家养的猪情况基本稳定。
王开胜的母亲是公馆村20多年的兽医人员,他从小学会了不少动物防疫知识。2005年开始,武夷山市在农村推行“八大员”聘用制度,经过街、村推荐并公示,去年3月,王开胜当上了公馆村的动物防疫员,每月享受国家的80元固定补助。
前几年发生禽流感后,动物防疫员常常要到农户家抓鸡打防疫针。刚开始,有些农户怕注射疫苗会一时影响产蛋量,不怎么配合。王开胜就对他们说:“打了防疫针就能保证鸡鸭不生病,保住了鸡才有蛋,如果鸡都没了哪来的蛋呢?”渐渐地,大家对动物的防疫重视了。王开胜说,“八大员”每月拿的钱并不多,但“劳动成果终于得到承认了”;而且,“目前我成了最受村民欢迎的人。”
公馆村分管“三农服务站”的陈村委介绍说,由于动物防疫工作做到家,公馆村这几年的养殖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桐源村的谢章茂、谢和生、江立明三个养殖大户,年出栏鸭子上万只,人均年纯收入好几万元。
农房上了保险
9月初,漳州连着下了一周的雨,芗城区石亭镇下高坑村的小广播每天傍晚都会准时响起,日常事务说完之后,村主任陈国民总不忘再宣讲一遍农房统保政策。
7月9日凌晨,漳州骤降暴雨,下高坑村村民吴建溪家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在早上8点多钟轰然倒塌。10点,吴建溪借了邻居的手机给村主任陈国民打了电话。不到15分钟,陈国民就和几个村干部赶到吴建溪家,核实倒塌农房的赔偿范围、确认损失程度。中午12点前,镇民政办干部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芗城支公司的工作人员也相继赶到倒房现场。核实完毕后,保险公司当场与吴建溪签订了《定损协议书》,按照平房完全损毁的赔偿标准,承诺赔偿600元。
7月15日,陈建民骑着自家摩托赶到城里,帮吴建溪等几个倒房户领回了赔偿金。吴建溪领到钱后,先是花了300元请人来清理了倒房的土头,剩下的留着补贴家用。他告诉记者,他们家一共四口人,妻、儿、老母和他一个月加起来也就五六百元,这600块赔偿金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月的收入。
石亭镇民政办主任沈素珍介绍,从去年8月福建省正式全面推行“农房统保”开始,石亭镇的7户倒房户已全部获赔,从申请至领到赔偿金,其间最长不超过10天。“这笔钱是救急用的,一分不能少,一天也不能拖。”沈素珍说。
C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福建省倾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城市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优势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从2006年春季开始,福建省市区、县城城区以外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的学生就已免除学杂费,外来工子女也全部享受这一政策。福建全省共惠及340万名学生,其中,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约30万名,福建省为此每年要从财政拨出6.42亿多元。
福建省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布局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使农村义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这是福建省从2004年实施阳光工程以来,一贯的坚持。仅2006年和2007年省级财政共安排财政资金2亿多元,支持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目前,福建省阳光工程已培训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实现转移就业18.8万多人,就业率达96.1%。据统计,经过“阳光工程”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在800元以上,比未经培训的农民工高出200元 300元。
●2004年,福建省开始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对每位自愿参保的农民给予财政补贴。到2006年底,福建全省已有36个试点县(市、区),覆盖率达45.57%,实际参合人数943.76万人,参合率为78.55%。今年,福建省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2000多万农村群众。
从2004年1月开始,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对福建全省范围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3年来,福建全省纳入农村低保的人数每年保持在75万左右,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25%,福建全省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超过10亿元。此外,今年,福建省将农村低保标准从1000元提高到1200元,这一省定标准目前全国最高。随着今年标准的提高,福建全省农村低保对象增加了4万人。
女儿进城上学
9月7日下午4时30分,穿着牛仔背心的林才生骑上摩托车,穿过福州市新店南平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这一天他轮休,正好可以接女儿。
在新店中心小学上学的女儿林逸萌刚上学一周。林才生8年前到福州打工,目前在广福有色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上班。“女儿很幸运,赶上出台农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的政策。”林才生开心地说,原来没打算让孩子在福州上学,六一节就把书包买了寄回老家。
女儿上学的问题一直让林才生夫妻俩头疼。林才生的女儿原来在武平老家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暑假和表兄妹一道到福州。那段时间,电视、报纸上都在宣传福州市今年为确保外来工子女入学出台的相关政策。林才生喜出望外,特地跑到晋安区教育局咨询。工作人员告诉他,只要有父母身份证和原籍户口簿、暂住证、劳动合同,就可就近入学。
林才生一家四口人租住在新店一处十几平方米的民房内,生活压力大,根本无力承担借读费用。而老家现在几个村的小学合并,到学校要走上一个小时的山路,小学一年级孩子就要寄宿,自己做饭、洗衣服,让人放心不下。
在学校里,小逸萌的班主任陈老师告诉记者,班里下周准备举行“变废为宝”主题班会,筹集的款项将用来资助农民工子弟。(记者 林丽明)
政府帮我就业
9月5日上午,鸿星尔克集团针车车间内选手云集,气氛紧张。当天,福建省首届“阳光杯”劳动技能竞赛在泉州举行。来自福建全省各地的125名制鞋针车高手同场竞技,一决高下。
泉州代表队的吴永容第一个完成技能比赛走下操作台时,只用了规定时间的不到三分之一。吴永容是贵州遵义人,她嫁到南安后,由于没有技术专长,一直在家待业,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很紧张。2007年2月,她来到南安市阳光职业培训学校,参加了制鞋车工培训,三个月后顺利结业后,很快被泉州达益鞋服针织有限公司聘用,成了一名制鞋车工。
她高兴地告诉记者,是阳光工程给了自己一个崭新的起点,帮助自己找到了就业机会。
在比赛现场,来自龙岩长汀的小赖告诉记者,他高中没毕业就出门打工,由于没有技术专长,一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今年5日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阳光工程培训,在鸿星尔克针车车间找到了工作,工资收入也比以前大大提高。
据了解,今年福建省共认定了61个阳光工程示范县、191家培训机构,将有8万人参加阳光工程培训。
医药费能报销
近日,家住罗源县起步镇起步村康毓金老人,从县新型合作医疗中心领到了一次性最高报销额1万元。2005年7月,康毓金首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去年5月13日,她意外跌倒,造成重度颅脑损伤,住院二十多天,共花费医疗费4万多元。
据罗源县新型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主任黄向国介绍,罗源县作为福州地区首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截至今年7月,罗源县已有参合农民163269人,合作医疗基金共支出1015.6万余元。同时,为了解决重患病者,罗源县还启动了医疗救助,到目前为止,全县有1万多人参加了医疗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基金489850元。
王品宏是鉴江镇鉴江村人,2004年他不幸患上肾结石,当时他自掏腰包在福州某大医院看病,花费4万余元。“没有医疗保障,一旦患上大病,整个家庭都要背上沉重包袱。”他深有感触地说。2005年7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罗源试点启动,王品宏积极参加。今年3月份,不幸再次降临,王品宏被确诊患上糖尿病。不过,由于他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医疗费用可以得到部分报销。
6日上午,王品宏来到家门口的鉴江镇卫生院办理报销手续。他在鉴江镇卫生院看病花费了1.3万元,能报销7000元,“现在连手续都简化了,方便了我们农民。”王品宏高兴地说。
▲日前,在石狮祥芝码头,闽狮渔662号船长蔡国(右)用向两名渔工小吴和小田展示已办好的渔业保险证明。渔工们说,有了保险他们感受了切身的关怀,生产的劲头更足了。关建东 孙文添 摄
▲9月4日,建瓯市徐墩镇富头村农民黄德祥面对丰收的苦瓜乐开怀。黄德祥在村技术员的帮助下,种出的苦瓜个头大、质量好,受到市场青睐。魏永青 摄
▲阳光工程免费培训农民工。 邱汝泉 摄
▲农村饮水工程让武夷山市角亭农民告别喝锈水的历史,吃上自来水。邱汝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