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涵养城市发展,把祠堂宫庙改建成文化中心,关注民生使需要帮助的人感受温暖,搭建平台让城乡同享现代文明生活……
在福建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正不断破解难题,拓展服务的方式与领域,以此把城乡广大群众凝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
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长乐市近五年来投入近5亿元,先后建起了人民会堂、博物馆、科技大厦、图书文献中心、南山体育公园、吴航书院等数十座文化设施,宣传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大爱”精神,即“建安神医”董奉的“杏林春暖”美谈、冰心以爱化人的品格、百丈怀海禅师对生活与生命的爱、郑振铎的爱岗奉献风采等。
“经济发展了,百姓应该享受更好的文化服务,地方的持续发展,需要文化来涵养。”长乐市负责人如是说。在长乐,文化场所多了起来,去展馆学历史、去文体中心看演出、去图书馆读书、去公园锻炼,成为长乐百姓的共同爱好。
莆田市在建设村级宣传文化中心时,工作人员通过调研发现,农村几乎村村有宫庙,而宫庙又是群众休闲的主要场所。于是,村级文化中心选址首选宫庙。为了引领乡风文明,工作人员将宫庙供奉的“神像”,如妈祖、戚继光、钱四娘、陈文龙等的历史事迹整理成文字,统一制作上墙,还“神”于人,让群众知道崇拜学习的是“神像”本身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
更多关注民生
明溪县外出务工人员约1.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7%,全县因此有4700多名“留守儿童”。为了让这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县文明办联合教育局、团县委、妇联、关工委启动“二代教育”工程,开展了各类帮助这些孩子自立、自强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思明区,“爱心超市”经过媒体宣传后,引发居民、机关、企业的捐赠热潮。截至今年6月,全区11个“爱心超市”共收到近万个单位和个人捐赠的粮油食品、衣物鞋帽、电器等200多种物品,总价值达200多万元。在“爱心超市”,低保户持“爱心卡”每月可在超市里挑选总额为10分的物品,实现了捐赠者和受赠者不见面,困难群体有尊严地接受捐赠。
所有“爱心超市”实行“积极参加社区公益劳动的可以加分、多领取捐赠物品的办法”,许多低保户自觉加入了社区治安巡逻队、文明督导队中,有的还主动参加周末社区的义务劳动……
关注民生的行动,让受益者得到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开始走向自强,也使社会形成了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建设更多平台
漳浦县广播电视事业局负责人13日介绍说:“10年来,我们把农村群众能像城里人一样听广播看电视,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6月18日,全县终于实现了1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漳浦县车本村离县城34公里、海拔700多米,为了让这个村的村民看上电视,技术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在崇山峻岭间架设了100多根水泥杆;岱嵩岛远离陆地,县广电局出资20万元建成跨海电视光缆……通上广播电视后,村民们的娱乐生活变化了:看电视听广播的多了,赌博拌嘴的少了。石坑村全村140户有110户安装了有线电视,村民从电视上看到某地杨梅因品种好出口到香港供不应求后,就试着种,因这一项目,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比2003年增加了1600多元。
在武夷山,今年初创建了“中国农民网络图书馆”,通过铺设到村的宽带网,将丰富、实用、健康的信息送到了村俱乐部。“图书馆”从3月30日开通至今,点击率已超过38万,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宁德,从2002年开始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使每村每月看上一场电影;在福州,精心培育“激情广场大家唱”社区文化品牌,现每天有5000多名歌友在不同公园齐声歌唱愉悦身心,而且活动扩展到了交谊舞、健美操、腰鼓、秧歌、弹唱、闽剧和曲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