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爱心铸师魂 志远为强省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95

壮阔雄伟的天安门前,金碧辉煌的故宫里,重峦叠翠的八达岭长城上,老师们纷纷举起手里的相机拍下他们眼中的伟大首都,绘出他们心中的北京。“真是太美了!”这是30位老师在5天里说得最多的话。

8月24日至28日,以福建省委、省政府名义,福建省委组织部、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组织30位来自福建全省各地的优秀农村教师代表到北京休假。这是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行专家休假制度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福建省委、省政府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密切联系各类人才,营造“四个尊重”氛围的一项具体举措。

30位优秀农村教师都是为农村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平凡教师,也是在农村播撒希望种子的园丁。多年来,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取得了非凡业绩,为繁荣福建省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和人民始终记着他们,福建省委、省政府时刻关心着他们。

8月22日,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代表福建省委、省政府来到驻地看望休假的教师,并与他们座谈,听取他们对进一步做好农村人才工作、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感谢他们长期以来为福建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勉励他们立足本职工作,把每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争创一流业绩,号召福建全省广大教师和各类人才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埋头实干,勇于创新,为加快海西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

“终于来到了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上,老师们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老师们流连忘返。

“这是全体农村教师的光荣。”武平县武东中心学校的林明长老师说出了30位老师的心声,这些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二三十年的教师们都说自己的事迹平凡普通,党与政府却给予了他们崇高的荣誉和深情的关怀。

献身教育做红烛,情注山乡效春蚕。在偏远的山区,在闭塞的海岛,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他们都甘于平凡,舍得奉献,用扎根农村的执著实现人生的伟大追求。

“对不起,我的助听器拿去修了,你得大声点我才能听见。”黄文星老师左眼失明,患有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这位来自建宁县里心中心滩角小学的老师,把他17年的时光奉献给了条件艰苦的农村单人、双人校。在里心学区汪家小学泽元排分校任教时,他和另一名教师教授40多名学生,一至五年级的两个复式班,每天上完一年级语文,马上跟着三年级数学,再上五年级数学,一天下来常常是腰酸背疼。下课后,黄老师还得赶到离学校4公里外的刘家村,为那里不便出行的5个孩子上“傍晚班”。每天要晚上7点多才能回到家,遇上坏天气不是一身泥水就是浑身冻僵。他说:“选择了教师职业就得对孩子负责。家长和孩子的满意是对我的最大肯定!”

陈章云老师非常瘦弱,多年的劳累和营养不良使他在2003年患上了食道癌,动完手术后还得坚持化疗。虽然28年坚守清贫的教师岗位,这位来自德化县葛坑中心小学的教师还是无怨无悔:“我对人生没有太多的奢求,心里装着是山里孩子的希望,我只想老老实实当一名好教师,为山区的教育事业尽点心力。”

朴实无华的话语背后是他们平凡却闪光的人生,在三尺讲台上用岁月和身体力行写就了人生的哲理。

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

在八达岭的最高处,老师们放眼在群山中蜿蜒的万里长城,豪情万丈。

“我是把党和人民给的第2次生命回报给农村的孩子们。”廖良才,这位南平市夏道文田小学的老师,1977年在部队时,曾经严重烧伤,医护人员挽救了他的生命。退伍回乡任教后他扎根农村,30年如一日,为农民子弟奉献青春热血。为了劝说适龄儿童上学,他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凭借一腔热情扭转家乡儿童入学难的局面。

“农村的孩子一样可以全面发展,音乐美术体育一样要搞好。”来自屏南二中的刘云绸老师是位音乐教师,她在偏远的农村中学办起了艺术班,培养了60多名学生考上各类音乐学校,还有一名学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大赛。

“我在清流的‘西伯利亚’,但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张德根老师,从1999年调到清流嵩溪的阳坊小学后就一直没挪窝。“别人想法子往城镇调,你却越调越远。”妻子的埋怨他一笑了之。在高山顶上的简陋校舍里,自己的儿子没地方睡,只能睡办公室。抹不去山里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抹不去对山村热土的眷恋,张老师年复一年地奔波在那条蜿蜒盘旋的山路上。

这些老师说起自己的故事都很平静,因为他们的满腔热情都已献给农村的孩子们:把爱撒向农村,把根扎进山区,在孩子的心中播种春天。

平常之中的强烈责任

30位老师中最长的教龄超过30年,相当一部分老师是第一次走出自己的家乡,第一次来到首都北京……在北京的5天,他们在激动和兴奋中度过,但仍然悄悄地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事情。

“回去我可以跟孩子们放这些片,讲解给他们听。”明溪枫溪中心小学的袁亮星老师拿着手里的北京风景DVD套装说。站在圆明园西洋楼残石断柱前,老师们手中相机的快门响个不停:“带回去可用于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定陵博物馆的一个小摊前,董寿富老师拿着一个电动狼玩具琢磨开了:“狼一跑动,底下的圆盘就会反方向转动。可以做个讲解摩擦力的教具。”他买下了这个玩具。这位仙游县钟山中学的实验室老师,自力更生地为学生实验创造条件。几年来,亲手制作了50多件教学仪器,部分教具还在全县推广,其中“液(气)压刹车原理说明器”还获得第4届全国自制教具比赛三等奖。

每到一处景点,老师们都“缠住”导游,仔细聆听景点介绍。他们都说,机会难得,以后教学遇到这些内容,就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跟学生分享。很多老师最后都自己掏钱买了DVD,“学校电子教学资源缺乏,这些碟片是很好的资源”。

这些平常的细节,折射出的正是教师们对事业的极强烈的责任感。

这30位的教师代表着福建省14万多名农村教师。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于伟国在座谈会上说:“选择了农村教师,就选择了艰辛,选择了清贫,也选择了奉献。优秀农村教师一路走来无怨无悔,一路走来义无反顾,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用对农村孩子的高度责任感,在默默奉献中创造一个个属于自己的充满激情、智慧和创新的人生。”

爱心铸师魂,志远为强省。广大教师必将在全面推进海西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上再写新辉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