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推进两岸直接“三通” 海西建设应为先行军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7

9月7日,由省台办、省交通厅和闽台经济合作促进会联合举办的两岸“三通”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国台办、交通部有关领导、省“三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代表、全国台企联代表、海峡两岸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航商代表共80人与会。就闽台海上直航趋势、闽台空中通航展望和福建沿海与金马澎直接往来成功实践与启示三项内容,进行研讨。与会者纷纷表示,海西战略的实施,为促进闽台率先实现“三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扩大两岸“小三通”的功能和范围,才能早日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的“三通”,实现海峡两岸的共同发展与双赢。

“中转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

“从日本石垣岛和香港中转进行两岸货运的线路,从航运经济角度考虑损失的是时间和金钱,但是从两岸企业成本和长远发展来看,损失的可就不仅仅是这些了。”台湾正利航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以湘对于两岸目前不能实现货运直航忧心忡忡。

王以湘以自己公司为例算了一笔账:从高雄或者基隆至上海,如果不直航而是中转日本石垣岛的话,航程增加三分之一,除了时间虚耗外,每个航次大概多花费8000美元左右的费用,按照每周一航班来算,每年需要增加41.6万美元的费用。“时间长容易造成脱班现象,给航运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中转费用也被外国人赚去,真是得不偿失。”

经营台湾水果赴祖国大陆销售的一些两岸经销商也表示,台湾水果中转运往大陆需要七八天时间,这对于视保鲜为生命的水果等农产品来说,不仅增加了台湾农产品的损耗,还大大降低了保鲜度。如果两岸直航,对于台湾果农和大陆乡亲来说都是百利无一弊的好事情。

王以湘表示,从航运经济的角度来看,两岸通航与闽台海运通航本是经济的问题。经济的问题,可以由市场机制来解决。如果两岸不能实现直接“三通”,将会极大影响两岸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谋得一席之地。王以湘希望两岸就福建与金马澎地区直接往来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务实的沟通和探讨,一步一个脚印,早日促成两岸货运直接往来的目标。

“小三通”功能亟待扩大

除了厦航参与两岸节日包机、“两门”航线包裹业务实现闽台直接通邮外,福建与台湾海上直航的现状成为与会者研讨的重点。

据了解,福建省与台湾及金马澎地区之间有三种海上直航方式:福州、厦门两港与高雄港之间两条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航线;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间三条定期客运航线;沿海六个港口与台湾金马澎之间13条不定期干散货航线。相关人士表示,福建与台湾的海上直航是成功可行的,不存在任何技术、海务、商务、行政等方面的障碍,为两岸全面“三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省交通厅副厅长马继列表示,在目前两岸直接“三通”尚未实现的情况下,福建沿海与台湾地区的海上直航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福建可以作为一个实验区,探索两岸直航各种模式和方法;也可以作为一个平台,积累直航在监管、运营、市场准入、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置等多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此,马继列还提出了推动两岸海上直航采用“福建模式”、以金马澎地区代替石垣岛为两岸三地弯靠运输换单地等六项建议,希望通过福建与台湾金马澎地区之间成功的经验,为两岸实现早日直接“三通”进行试验。

直航为两岸双赢加分

“1988年至2006年以来,两岸人员往来约4352万人次,需由第三地转机;台湾投资大陆达7.2万多项,合同金额1015亿美元,投资者大都需由第三地转赴大陆;近20年来两岸间贸易累计5410亿美元,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及贸易顺差地。两岸各项联系这么密切,却仍然不能实现直接往来!”台湾交通大学教授陈光华对于目前海峡两岸往来现状非常困惑。

陈光华表示,两岸目前仍沿袭着间接往来的做法,限制了彼此间在人流、金流、商流及物流方面的流通。尤其在两岸均于2001年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陆正成为世界生产工厂和市场。如果两岸不能早日直接“三通”,那么对于两岸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应对生产全球化及市场全球化的冲击,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陈光华还认为,两岸“三通”应当由闽台首先试行,配合福建对台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海西建设,福建将成为台湾可持续发展的腹地。

“闽台一水相连,且有‘五缘’的优势,只要扩大两岸‘三通’格局,即可掌握闽台经济合作发展的契机。”陈光华还形象地把福建沿海与金马澎之间直接往来的扩大,形容为“临门一脚”,希望通过闽台紧密对接,早日促成两岸“三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