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天下看海西]海西福祉 跨越海峡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9

金秋收获季节将临,厦门集美台商投资区也将迎来15岁生日,区内500多家台资企业献上一份厚礼:15年来,这里的台企九成以上盈利,八成以上增资扩产。

目前在闽累计批准成立台企9000多家,集美台企是它们的缩影。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台商投资福建出现“井喷”现象。2006年,福建合同利用台资19.5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4.18亿美元,分别增长6.5%与18.9%,远高于台商对祖国大陆整体投资水平。2007年上半年,台商来闽投资再次大幅增长,新批合同台资(含第三地转投)18.08亿美元,同比增长34.5%;实际利用台资10.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4%。

正如台湾铭传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樊中原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福建是台湾人最为熟悉的地区,也曾经是最重要的投资区域,后来随着大陆开放面不断扩大,台商投资一度更关注其他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非常及时,把台商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这块离他们最近的土地。

“海西”,正跨越海峡,为两岸人民共创福祉。

台湾媒体:

  “海峡西岸”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距离台湾最近、也是80%台湾人原乡的福建推出海西这样一项务实的规划与战略,让台湾民众进一步感受到善意”。这是樊中原研究得出的结果。

海西战略首先通过台湾媒体的报道传递给台湾各界。早在2004年7月5日,台湾《联合报》就以《福建催生“海峡经济圈”》为题,作了分析报道:“福建省今年初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受到北京方面的肯定,认为除了极具经济意义外,也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是加强两岸关系,更有效地促进两岸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基础。”

“支持海峡西岸发展”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台湾媒体对海西更加关注。台湾《经济日报》载文提出,“海峡西岸”的时代即将来临!台湾东森电视台则推出系列报道,深度解读海西背景之下台商的新状况。

台湾东森亚洲新闻台总编辑林天琼说,在海西背景之下,台商会有什么新的契机,新的发展机会,台商关注,也是东森亚洲台最关心的。为了更好、更及时地捕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脉搏,东森台还派出长驻福建的记者。海西成为东森电视台在祖国大陆除北京上海外的第三个长驻点。

樊中原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在台湾的反应做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是“陆委会”,还是各类民间组织、基金会,都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抱着关注和期待的态度。

海西现场:

  台湾政要感受浓浓“台味”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洪读多次参访福建,海西八方纵横的交通网和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让他每次参访都印象深刻。他对记者发表了考察感言:在实地看到了“十一五”规划下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付诸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积极推动,福建交通受群山阻隔的局限已经被打破,海西的吸引力越发明显,西岸联合东岸前景强劲。

这也是近年来许多台湾政要来闽访问后的共同感受。

2005年,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福建访问时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两岸“合则双赢”的具体体现。

2006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返闽祭祖,用闽南话对记者说:“我们正在进一步了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规划内容和相关步骤,大家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政策方向,有助于我们在两岸的交流中把握当下,共创未来。”

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于2006年5月到福州参加第八届海交会,对会上所见所闻,他用“震撼”来形容。众多的台湾商品和展馆,让江丙坤感受到海交会上高浓度的“台味”,深感“海西战略对广大台商充满投资发展机会”的判断,绝非凭主观愿望臆测。他说,台闽交流十分活跃,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正在崛起,将连接珠、长两大三角洲,辐射内地,形成环海峡经济圈。

多次访闽的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也表示:“我已感受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但能给福建百姓带来福祉,也能给台商创造良机。”他更直接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可以成为两岸共同市场的试点。

把握良机:

  台商成海西战略积极参与者

春江水暖鸭先知。面对海西良机,广大台商迅速行动,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积极参与者。

梁林美玲,厦门市台商协会副会长、东龙陶瓷总经理。谈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她十分振奋:“这是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所催生的需求,也是广大台商的机遇。”梁女士1992年来到厦门,斥资1200万美元建起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成为第一批来祖国大陆投资的台企。15年来,东龙陶瓷的产值年年增长。作为一位和福建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台商,梁林美玲认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要有新的作为。今年,她为厦门引进了一家高科技日资企业,同时,自己也成为日本高端橱柜生产商的中国市场总代理,从原本的瓷砖制造商变成了高端消费市场的一线推动者,借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力道实现了自己的事业提升。

在福建,许许多多的台企正像东龙陶瓷一样,抓住海西战略实施的新机遇,大力拓展新的领域。同样作为厦门台商协会副会长的广懋公司董事长陈满华,就把亲哥哥陈信仲从新加坡请到厦门投资,陈信仲用大手笔在海沧的农田边建起了著名的日月谷温泉度假村。

台商更大的动作接连不断:包括台湾“友达”、“中华映管”、“东元”在内的台湾光电企业4大巨头中的3家接踵而至,到海峡西岸经济区投资兴业,接着是台湾玻璃集团签约福建。现在,来闽投资的百强台企已有50家以上。

两岸交流远景基金会董事长林碧κ认为,这些声誉卓著的高科技公司及其下游众多的厂商落户福建,说明在台湾第三波高科技产业即光电产业的面板上下游产业向祖国大陆转移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了主要的对接地。

这样强大的引资气势在延续。

2007年4月份,泉州和谐光电科技、晋江和谐光电科技和海峡西岸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配送中心3个台资项目正式奠基,投资总额达23.2亿美元。这成为去年台资入闽势头的一个良好延续。三个项目的投资方是被台湾媒体称为“投资巨鳄”的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是由台湾多家企业和多位知名人士联合侨资、祖国大陆民营资本组建的一家投资管理型企业集团,在祖国大陆的投资历史已有17年。

美旗控股战略决策委员会主席谢秉臻对记者这样解释美旗的战略决策:投资泉州是美旗十年磨一剑的决定。泉州吸引他的原因有二:一是海西提出的“五缘”优势很重要。“现在台商来投资与过去不同了,过去是一个人来,现在是携家带眷前来,这就不光需要投资环境好,还需要适宜的生活环境,泉州与台湾语言相通,生活习惯相同。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能在投资环境上改善,强化扶持台商的政策,其集聚台商的优势不会比东莞和昆山差。”二是泉州正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而台湾这些产业基本上已经完成产业升级,正面临着产业转移和寻找新的增长点的问题,于是海西和海东有相互合作的契机和需要。

如今,以台资企业为骨干的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已成为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产业链不断延伸。电子行业以冠捷电子、厦华电子为龙头,形成华映光电、韩国LG、日本NEC、JVD等一大批配套企业;机械行业以东南汽车、金龙汽车为龙头,带动台湾近百家配套产商落户福建;石化能源行业的龙头企业厦门翔鹭集团、华阳电业等多年跻身中国大陆境外投资企业五百强行列。

闽台农业合作一直是闽台产业对接的重要部分,海西战略为这种合作再添动力。2005年,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福建福建全省,经国家有关部委批准,在福建省已设立了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海峡两岸(福建东山)水产品加工基地等闽台农业合作平台。福建省也制订了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政策,搭建了众多大型展览会、研讨会、论坛等交流平台,为扩大闽台农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上半年,福建省新批农业台资项目41个,合同利用台资8901万美元,实际到资7121万美元。福建全省已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1957个,合同利用台资24.8亿美元,实际到资14.3亿美元,在祖国大陆各省市中位居第一。

政策效应:

  台胞个体户海西创业忙

近两年来,一个新的台胞群体——台胞个体户出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并且日趋活跃。他们是海西优惠政策的受益群体之一。

2005年11月21日,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允许台湾居民参照港澳居民在内地申办个体工商户”,这是祖国大陆首个提出开放台胞注册个体工商户的政府文件。

2005年12月22日,国家工商总局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见》。《意见》包含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法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等6个方面共26条优惠政策,同时为福建开放台胞个体户注册提供了行业规定依据。

工商总局《意见》出台5天后,即2005年12月27日,台中人曾祥德到福州鼓楼工商局申请办理个体工商户手续,在一个工作日内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为祖国大陆首个台胞个体户。由此开始,台胞个体户这个新职业在海峡西岸各个城市不断涌现。

台胞个体户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商贸较发达的福州与厦门发展最快。在福州,市工商局表示,台胞申办个体工商户的积极性非常高,平均每天诞生3家台胞个体工商户。在厦门,从2006年1月第一家台胞个体户落户厦门以来,一年半时间,厦门已有台胞个体户250多家(不包括注册后注销部分),其中过半落户思明区。

2007年4月,在思明区工商局的协助下,厦门市思明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台商分会在陈彦良个体经营的古柏咖啡店正式挂牌,这是祖国大陆首家在台胞个体工商户中成立的协会。台胞个体户从个体到集体仅仅用了一年三个月时间。

现任思明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台商分会副会长翁明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企业是资金集中型的,毕竟是少数,台湾像我们这样的个体户才是多数。注册个体户手续简便,关键是资金实行自我申报,门槛低,降低了创业风险。这样的便利政策能起到‘蚂蚁雄兵’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普通台湾人会被吸引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安居乐业。”

“五缘六求”:

  两岸交流呈现新局面

闽台扩大经贸交流,只是海西效应的一个方面。由于福建对台的“五缘”优势,在海西建设中全面拓展“六求”作为,福建成为近年来两岸交流最频繁、最密切的省份。

闽台同胞牵肠挂肚的两岸“三通”,在海西战略实施中正取得诸多突破:

2005年12月,福建率先启动厦门、金门“两门航线包裹快运业务”,实现两岸交流往来的新进展;

2006年6月8日,泉州直航金门的海上客运航线正式开通,在“两门”、“两马”航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两岸海上直航;

2006年12月,厦金航线出入境旅客总人数突破60万人次,对比2001年厦金航线开通当年的2万人次,在两岸直航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2006年1月,厦门成为两岸春节包机的新增航点,进入2007年以后,厦门航点又先后承担起清明、端午等节日包机任务。

可以说,两岸交通往来向海空领域的每一次拓展,都有着福建的身影;而福建在“三通”方面的每一步努力,都促动着两岸交通往来的正常健康成长。

在两岸文化、旅游等众多交流领域,福建也有了众多的“首次”,展示着特有的对台优势:

2004年12月,55名福建居民搭乘“同安”轮从厦门出发直航金门,成为祖国大陆居民中首批直航游金门的游客,开启了两岸旅游的双向对接;

2005年7月,福建作为开展海峡两岸职业培训交流的试点省,设立了两岸金桥(福建)就业培训机构,率先开展两岸职业培训交流与合作;

2006年4月,“台湾地区专业人才暨大学毕业生大陆就业洽谈会”在厦门举办,100多名台湾求职者跨海参会,开创两岸人才交流新篇章;

2005年8月,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党部访问团与中共厦门市委举行会谈,开启了国共两党基层交流的先河;

2006年4月,澎湖县“议会”访问团应泉州市人大常委会的邀请赴泉州访问,实现了祖国大陆地方人大与台湾地方“议会”的首次握手;

2006年8月,来自台湾的1008名青年和大陆1000多名青年共同参加了在福建举行的“首届两岸青年联欢节”,为两岸青年一代的交流开辟了全新舞台;

2006年2月,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在台北巨蛋体育场成功举办大型电视晚会“情声艺动相约东南”,来自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和歌手联袂为现场万余名台湾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中华文化艺术盛宴;今年,“妈祖之光相约东南”大型电视晚会又在台中市举办。闽台新闻界交流互动更加热络,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和其所属的海峡导报举办的两岸青年七夕牵手会、海峡两岸中秋博饼王中王大赛,每年都从厦门办到金门,吸引了众多两岸乡亲参与。

独特的“五缘”优势,热络的两岸交流,全新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海西,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必将有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