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02

“啪”,周正赛拧开了沼气专用灶,“噗”,淡蓝色的火苗蹿起。架上锅,倒入一大瓢水,不到一分钟,水就翻滚开了。

8月2日,记者来到屏南县棠口乡仕洋村周正赛家中。提起用沼气作燃料,她赞不绝口:“火旺、干净、省钱,锅底烧不黑。像我这五口之家,才建一口沼气池,做饭、烧水怎么也用不完。”周正赛笑着告诉记者,左邻右舍常来借灶做饭,她家快成公共厨房了。

周正赛是南平市炉下镇人,十几年前嫁到仕洋村。弟弟周达胜原在炉下镇养猪,2004年,他拉姐夫入伙,在仕洋村建起了胜达养猪场。经过苦心经营,如今猪场日存栏数可达1000多头,一年可向市场供应5000多头生猪。

“刚开始养猪时,没有建沼气池,如何处理猪粪,成了大问题。”周正赛说,那时,每天都要到猪舍耙一次猪粪,又脏又累。猪粪没地方搁,只能堆在房前屋后。“一到夏天,恶臭难闻,还招来蚊蝇,左邻右舍有意见,我们也不好意思。遇上收购猪粪的,一车也只能卖100多元。”

2005年9月,周达胜借鉴南平市炉下镇养猪场建沼气池的经验,从南平请来了造池师傅,自掏2000多元,在仕洋村的养猪场后建了一口沼气池。一个月后,沼气池投入使用,不仅猪舍周边环境清洁了,原来让人烦心的猪粪还转化成用之不尽的燃气。

记者随着周正赛来到养猪场,周达胜正在猪舍里忙乎。大大小小的猪争抢着饲料,地面几乎看不到粪便。周达胜说,如今清理猪舍,只要用水冲洗,粪水直接排入沼气池,省心又省事。“猪舍干净了,猪病也少了,今年生猪行情好,增收不成问题。”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呵呵地笑了。

经过沼气池过滤后的猪粪残渣也是宝,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周达胜将部分猪粪残渣送给姐夫的大哥,作为饲养蚯蚓的食料。蚯蚓养得又肥又大,成了抢手货。“现在他一天能卖出五六十斤蚯蚓,每斤可卖3元钱。”

“沼气是个好东西,不仅节省了燃料开支,还促进了增收。”周正赛给记者算了一笔细账。以往,她家里做饭、烧水主要靠木柴和液化气,上山砍柴要走很远的路,砍一担柴(约50公斤)需一天,而这些柴也只够用三四天。家里也备有液化气,但若都用液化气,一个月要买一罐,需花费八九十元,实在用不起,只能逢年过节派上用场。

“我们用上了沼气,政府还发补贴,真想不到。”更让周正赛欣喜的是,去年底,她和县里其他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样,领到了1300元的政府补助。

原来,2006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在农村推广户用沼气,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下拨3280万元补助资金,各县(市、区)再按当地情况增加部分补助。去年,屏南县每口沼气池补助总额为1300元,虽然周正赛在2005年底就建成了沼气池,仍然可以享受这项优惠。

据屏南县棠口乡党委书记张宜仲介绍,对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这项惠民举措,屏南县十分重视,去年初专门召开了乡镇负责人会议,研究如何推广和落实。

张宜仲说,在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效益显著。首先,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不仅人畜粪便可以用来制沼气,秸秆、烂菜叶以及可分解的生活垃圾都可以倒入沼气池,减少了农村垃圾的排放。其次,保护了山林生态。一个四五口的农村家庭,若用柴烧火,一年大约要用掉5000公斤,这相当于30立方米的木材。第三,节省农户的燃料开支,促进增收。若使用液化气,每个农户一年平均要用10罐,需支出近千元。使用沼气后,节省了这笔开支,也不用再砍柴,每个月还能腾出四五个工日打工,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收益。第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据省农业厅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福建省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去年福建全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12万口。今年建设目标改以户计,计划再推广5万户,截至8月10日,已完成2.4万户。省级补助也从去年的每口池800元提高到1200元。

张宜仲告诉记者,今年屏南县每口沼气池补助总额提高到1500元。按国家标准建设的沼气池,每口造价在1800元—2000元,因此农民只要自己出资四五百元,就可以用上沼气。“如今,我们这里许多农户都想建沼气池,只愁政府的补助指标不够用。”

采访结束前,周正赛给大家端出了热气腾腾的蛋茶汤。她开心地说:“感谢政府啊,现在我们农家用上了不用花钱的燃气,这日子过得比你们城里人还舒心。”一席话将大家都逗乐了。(记者 黄枫 戴艳梅 通讯员 张仁寿 文/图)

周正赛家如今改烧沼气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