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天下看海西]橘子洲头 听海西涛声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212

湖南与福建虽然远隔千里,但海西战略以其特有的魅力翻山越岭,穿过江西,直抵潇湘。这几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强烈地撞击着这个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圈中间地带的中部内陆省份,在湘江两岸掀起波涛。融入海西,对接海西,已成湖南人经济生活中一道强音符。

海西:为中西部打造出海口

出福州,经抚州,入株洲,抵长沙。7月下旬,盛夏骄阳似火,连日奔行潇湘大地的我们一行四人,除了时时感受到了三伏天的灼热外,我们同时切身感受到的还有另一股热流——“海西热流”。

福建入湘经行的高速公路上,无论是京福线还是沪瑞线、京珠线,挂有闽字头或湘字头的车辆川流不息;就是在偏远的湘西,我们也不时地看到来自福州厦门泉州的车辆。在长沙,“海西热流”更是扑面而来。无处不在的酒吧,时不时能看到一些商界人士在热议到“海西淘金”;长约千米投资近10个亿已成长沙名片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现在是长沙最繁华的商业街。投资建设步行街的是福建的三木集团;今年3月,福建青年企业家协会组团赴湖南考察,当场就与当地签订了一批合作项目;5月,湖南和福建签订两省区域通关协作的事,当地电视台全文播发了“协作备忘录”;6月,福建与湖南一次性签约合同项目31个,总投资47.3亿元。无论在湖南的省会长沙,还是在工业重镇株洲,古城邵阳;也无论是湘北岳阳,湘西常德,还是湘南衡阳,湘东郴州,我们到处能看到福建企业界人士活跃的身影……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在潇湘大地、湘江两岸汇成一股“海西浪潮”……

风从海西吹来。在湘江河畔,橘子洲头,与湖南的政界、经济界、企业界的人士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我们充分感受到潇湘大地渴望融入和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强烈愿望。在湖南,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通道对接的不完善,始终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近年,为实现中部崛起,湖南业界一直在呼吁:东进、东进,修建怀(化)永(州)郴(州)赣(州)铁路,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迅猛发展。

湖南省经济技术协作办主任毛七星听说我们是自己千里驱车从福州出发,经江西来到湖南长沙的,眼神顿时一亮,问道:“你们一共开了几个小时的车?”

“10个小时左右。”

“还要再缩短时间,还可再缩短时间。湖南和江西,应该接轨福建,打造联通三省的战略通道(包括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接台湾经济,共同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

采访毛七星主任,看得出他是有备而来,而且对海西战略了然于胸。

福建新一轮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是什么?“一是港口,一是对台。”他说。

因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而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说过:进出通道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福建拥有众多的深水良港,仅深水岸线就达190公里,可建20万 30万吨超大型深水码头岸线资源更是全国之最。尤为世人关注的是,福建所面对的台湾海峡,本身就是世界货运的主航道,每天有200多艘大货轮从这里通过,这是全世界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港口在福建还是特殊的对台通道。仅厦门港,自1997年4月19日两岸“试点直航”正式启动以来,已成为大陆对台航运的主要口岸,大陆“试点直航”集装箱量的70%通过厦门港进出。2001年开通的厦金航线,拉开了两岸客运直航的序幕。运行5年来,旅客吞吐量累计突破80万人次,成为两岸人员往来的黄金水道。

去年底,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的东南沿海港口群在新通过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第一次被纳入中国国家港口群的发展体系,这显示出海峡西岸将崛起中国除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外的第五大港口群。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这个港口群将主要服务于海峡西岸和中西部内陆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十一五”期间,福建计划投资297亿元,花大力气振兴港口经济,这个投资额是“十五”期间的近5倍。

“福建经济发展有港口优势,有对台优势,海西战略的提出意味着福建开始走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发展路线。这是把这些优势向中西部纵深推进,变福建的沿海为中西部的沿海,福建在这方面正充分发挥‘桥头堡’的引领作用。”毛七星主任认为,“在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方面,这有战略意义。”

作为湖南省口岸办的主任,徐双荣自海西战略提出后,近几年就一直在为湖南融入和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而奔忙。无论是在福州还是长沙,无论是在大型的经贸论坛还是小型的系统交往,徐双荣多次公开表示,湖南要积极融入海西。徐双荣认为,融入海西,对湖南有三层重要意义:一是像湖南这样的内陆省份,需要福建的港口通道走向国际市场;二是承接台湾的产业、技术、管理和资金,得风气之先的福建,正成为湖南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平台”;三是湖南应该以福建为龙头,主动接受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辐射,共同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有利于湖南在谋求自身崛起中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

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南对海外的通道主要是两条,一是通过铁路特别是京广线抵达广州;另一条是走长江水路到上海。长江水运由于要辗转驳运,费时且速度慢,所以,湖南目前通往国外的物流80%是通过广州出去的。海西战略的提出,湖南人的思路一下开阔起来,原来海西也是他们通往海外的一条战略通道(口岸部门测算,现有铁路距离,湖南主要城市长沙、株洲到广州与到福州或厦门距离相差无几),海西也是提供给湖南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湖南福建省企业管理协会秘书长黄朱向对海西战略的长远意义更是热望有加:“福建对湖南经济辐射的积极意义,正日益被当地企业界所关注。海西战略的提出,闽湘赣携手,着眼于未来。我相信,一个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后中国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必将在海峡西岸诞生。”

 海西:开放的市场无边界

今年5月18日,湖南与福建在福州签订了《两省区域通关协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福建内海关将对湖南省进出口货物采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检验检疫部门率先实行“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制度”。福州、厦门、泉州等主要港口将作为湖南省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口岸,湖南则作为福建的口岸延伸。

备忘录的签订,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辐射中部省份湖南,而湖南也积极主动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省口岸办主任徐双荣说,海西为湖南提供了便捷的出海通道,湖南人终于盼到了把“无水海港”搬到湖南省自家门口的这一天。

其实,对湖南,海西提供的不仅仅是出海通道,而是“综合的对外开放通道”,她提供了一方开放的市场。

特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现在是厦门生物工程产业的翘楚,主要从事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开发与生产。公司目前总投资约1.7亿元,年销售额5000多万元,不但国内,巴西、印度、埃及、巴基斯坦、乌拉圭等都有公司的市场。总经理孙黎数年前从中南大学下海和几个伙伴一起来到厦门创业,是海西这个平台成就了公司今日的成就。孙黎认为,特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湖南对接海西,融入海西,最后走向世界的一个典型案例。湖南有技术力量和人才,湖南有丰富的资源,可是湖南缺成熟的商业环境、缺资金、缺对接海外市场的渠道,海西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孙黎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已经看到海西的前景和优势,各方商界人士都纷纷利用海西这个平台,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海西,实现自身的崛起。”

开放的海西正成为闽湘生产要素集聚的高地。

湖南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而湖南的有色金属研究院自然是这个领域的技术重镇。对该院的研究员巍党生来说,海西的“6·18”这个平台让他倍感作为一名高级技术人才的价值。去年,他的一项选矿技术专利,以20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给大田华强矿业有限公司,促成这个项目对接的正是“6·18”这个平台。现在,这个项目已顺利竣工投产,巍党生所提供的技术已成为大田华强矿业有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巍党生说,在“6·18”这个平台的推动下,他们院这几年和福建的合作相当频繁,项目数量几乎是以前的2 3倍。据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湖南利用“6·18”对接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明显增长。第三届对接项目28个,投资额50293万元;第四届项目63个,投资额85140万元;第五届项目49个,投资额124560万元。海西,凝聚了越来越多湖南高级技术人才的心。

劳务经济近年是湖南增加农民收入主要途径。据湖南方面提供的信息,海西正成为湖南主要劳务输入地,目前在福建的湖南人达23万人,仅厦门就有10万人。建筑湘军,铸造湘军,装卸湘军等等,一拨又一拨的湖南产业工人涌进海峡西岸经济区……

创造了“雪津神话”、以台资和民营经济为特色的海峡西岸产权市场同样吸引了湖南产权界的目光。今年两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短短一段时间,湖南进福建产权市场的项目就有十来个,标的额3亿多元。

开放的海西正成为闽湘企业创业的“蓝海”。长沙的三一重工集团是一家在国内工程机械领域很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福建省正在大力构建“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布局,深深吸引了三一重工集团副总裁何真临的目光。

“发展机械产业,福建有港口优势。工程机械更是顺应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一个产业。”

恰如何真临看到的那样,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构建将给湖南、福建的企业带来无限商机。何真临说:“我们很想与厦工股份合作,在海西这个平台上谋求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港口机械,是很有潜力的方向。厦工股份也是我们行业的佼佼者。”

三一重工道出了湖南企业界的心声,海西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湖南企业界的眼球。

自1989年清华大学毕业后,湖南人何创一直在厦门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直至出任厦门中建东北设计院的院长。2002年后,他在厦门注册了福建首家民营建筑师事务所——厦门华赛建筑设计事务所。乘着海西战略的东风,公司近年业务额每年都是100%-200%速度在递增。去年公司业务额是3000多万元,据何创估计,今年做到5000万元完全没有问题。何创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释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他周边的许多湖南企业界的朋友已看到了这一点,纷纷摩拳擦掌,进军海西。在他们看来,谁先主动融入海西,谁就将获取发展的主动权。”

据初步统计,目前湖南籍企业在厦门有2000多家,其中不乏像特宝生物、松霖卫浴、万里石这样知名企业。今年4月,湖南省经协办成立了驻厦门的工作站。今年“9·8”期间,湖南将在厦门成立“湖南商会”。

开放的海西同样赋予福建的企业更高的站位,湖南作为资源大省开始纳入他们的视界,一批知名大型闽企入湘投资创业。厦门升汇纺织投资6亿元收购金迪化纤,福建顺鑫型材投资3.5亿元进行涟源市铁厂扩建,三安集团投资3.5亿元在衡阳市进行铁矿采选。去年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南省安化县人民政府在湖南长沙达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框架协议。框架协议涉及10个矿产资源普查项目,总探矿权面积234.05平方公里,其中金矿探矿权181.9平方公里。

开放的海西为闽湘的省际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搭建了舞台。事实上,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湖南的辐射正日益的深入,而两省经济界、企业界也正自觉地遵循优势互补,着眼于培育“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海西:拓展对台合作的平台

6月初,湖南省和张家界市口岸办热情接待了来自福建省口岸办的陈松青副主任一行。双方就“开辟武夷山——张家界航线航班,实现‘两山’对接”进行热烈探讨。

湖南省、张家界市口岸办的负责人对“两山”空中对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们的目标是武夷山景区每年20万人次的境外游客,这其中,以港澳台的旅客居多。

应该说,是海西在对台方面的平台优势以及通道优势和台胞、台商特别密切的联系渠道吸引了湖南口岸部门和旅游界的目光。

在台岛,有湖南籍赴台老兵60多万,连亲属达200多万,马英九、宋楚瑜都是湖南人,湖南人在台湾政经界上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大对台资的引进力度,但湖南人明白,要对接台资,密切与台商的联系,他们更需要一座桥梁,更需要一种特殊的交往渠道。在他们看来,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目前两岸海上航运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两岸“试点直航”,二是两岸三地弯靠集装箱货轮运输,三是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海上客、货运直航,福建省是上述三种模式兼具的祖国大陆唯一省份。对接福建的旅游业自然成了他们紧密联系台胞和台商的最好的交往渠道之一。

对接海西旅游,他们看重的是海西对台联络的特殊优势,看重的是海西凝聚台胞人心的优势。

海西战略提出后,福建这几年的旅游业一直都在打“海峡牌”,一直把旅游业锻造成紧密联系台胞和台商的最好的交往渠道。像“武夷山对接阿里山,大金湖牵手日月潭”,还有开放福建居民“金马游”,“澎湖游”也取得了突破。《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海峡西岸旅游区列为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凸显了海峡西岸旅游区在全国的位置。福建福建省委、省政府还明确提出要培育“海峡旅游”品牌,建设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海西的旅游业成了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一张特殊名片,这对湖南的旅游界权威人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曾经在张家界策划“穿越天门山”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而在中国旅游界声名大噪的叶文智,现在是张家界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凤凰古城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湖南省最大的旅游投资开发商。

叶文智非常看好海西旅游的对台优势。他说,福建有着非常好的旅游资源,像武夷山、厦门、土楼,还有古城长汀,特别是福建临海,有很多可供开发的潜质资源,像近海岛屿等。旅游,不但是经济产业,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它还是特殊的对外交往的“渠道”。

“现在做旅游,一定要用新的观念,要用创新的思维来做,要不断地对旅游资源注入新的内涵和文化因子,像福建旅游打海峡牌,就是创新。”叶文智向我们坦陈,“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到福建去开发旅游业!可以大做海的文章,可以大打海峡牌。借道海西,打海峡牌,可以把旅游产业做得更加风生水起。”

对海峡西岸的旅游产业应赋予更多的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这种思路更是得到了湖南省旅游局副局长熊健的赞赏。熊健说,他去过福建几次,福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都给他留下很好的印象。而前年他参加过莆田的妈祖文化节,那次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场面之壮观就不说了,对妈祖文化内涵的挖掘也相当到位,更为关键的是,她的确凝聚了台湾同胞的心。凭借海西这个大“舞台”,湖南旅游业同样可以打海峡牌,进一步密切与台胞和台商的联系。

据悉,张家界和武夷山两山对接事宜已经提上两省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我们期盼着台胞一趟旅行就可便捷地同时饱览祖国大陆最美的两座山的那一天的到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