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7月,冒着炎炎烈日,记者跨过闽浙分水关,走进温州,走进浙江,访干群,问浙商,看现场。闽浙携手、海西潮涌的一幕幕壮阔场景,令我们强烈感受到:崛起的海西,效应正在延伸扩展。
海西合力——崛起的海西,会
使浙江福建的科学发展多一个平台,多一个合作伙伴
2004年初,一个新的经济区域概念——“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被正式提出。2005年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写进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2006年初,又写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海西战略,令天下人瞩目。
2006年的温州市“两会”,政协一号提案热议海西。提案写道:
“温州作为浙江省最南端中心城市和全国二十五个主要港口城市之一,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我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影响力,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后能发挥一定作用,应该说,已经基本具备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条件。”
提案建议:
“市政府要落实专门工作机构,加强与福建省协同,共同向国家有关部门确认‘海峡西岸经济区’,争取国家牵头编制区域规划,落实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根据我市的实际和特色尽早做好规划,在功能上与厦门、福州、泉州等三大城市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显现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
……
提案在温州“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共鸣。市委书记王建满在这份由民革温州市委提出的《关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引台资的建议》上批示:“请发改委研究,提出意见。”
温州市副市长陈宏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4年下半年,海西建设纲要一出台,就引起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他认为,海西纲要指导思想、目标、框架的提法富有新意,既应对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态势,又充分发挥了福建具有的独特区位、经济和人文优势,切合福建的实际,也完善了东南沿海经济区域的布局,非常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
的确,温州与福建山水相连,文化相近,人脉相亲,经济文化交往频繁。因之,海西战略一经提出,立即引起这个福建友邻的响应。
温州市发改委走访了福建福建省发改委,福建福建省发改委也来温州考察,进行了专门沟通,双方对海西的建设认识一致,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温州非常关心海西战略的实施推进,大力支持,主动参与,积极融入海西的建设。为此,市里还明确发改委一个处室专门负责此项工作。”陈宏峰说,“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福建把温州列入海峡西岸经济区范围,突破了行政区划的概念,有利于两地优势互补,也将促进温州率先做好浙江福建省委提出的‘东引台资’工作。”
在温州采访,记者听到许多人都说一个观点:建设海西是一幕“大戏”,温州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演好“角色”,成为长三角联系海西经济区的主要通道和“桥头堡”,成为海西经济区北翼的主要增长极。
翻开温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近两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记者看到,它们明确提出,要“主动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的合作、与友好城市的合作”,把温州建设成为“南联海峡西岸经济区”、“辐射浙南闽东北”的经济枢纽区域。
不仅在温州,在海西北翼的浙江丽水、衢州,当地政府部门领导谈起海西的发展,一样充满热情。
丽水市经贸委副主任、协作办主任蔡建熙告诉记者,丽水与南平、三明的合作十分密切,近年丽水商人在闽投资竹木加工,参与水电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活跃;丽水还有23万华侨,每年采购出口50亿美元,而1/5的采购商在泉州一带采购鞋帽、陶瓷、太阳镜等产品。
衢州市发改委主任童建中、市委政研室副主任郑桂林撰文说,衢州要“立足浙西,接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三个经济带”。
从浙江看海西,记者真切地感受到海西潮涌,闽浙互动,合力正在形成。正如浙江省门户网站——浙江在线的一篇报道《浙江能给海西经济区带来什么?》中所说:
“对于福建而言,把‘繁荣带’上升到‘经济区’,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
“海西的崛起,只会使浙江经济发展多一个平台,多一个合作伙伴。”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个经济区的发展壮大,浙江将从中发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浙闽携手发展、共同繁荣是指日可待的!”
这,就是闽浙共推海西的强大合力。
海西动力——闽浙之间的资源
整合、经济合作比任何时候都强劲,区域经济科学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酷暑难当,但滚滚热浪挡不住温福铁路的建设热潮。
打隧洞,架桥梁,铺铁轨……从福州到温州,记者沿途经过温福铁路工地,看到的是建设者正在紧张施工的一个个火热镜头。浙江省交通部门的时间表提出,为加快与福建接轨,69公里的温州段,年内要铺轨50公里。
区域合作,交通先行。2003年6月28日,福宁高速公路通车,闽浙交通大动脉实现对接。海西战略的实施,使这个通道快速升温,迅速繁忙起来。“家住在温州,投资在福鼎,上班下班走高速”,不仅成为福鼎对温州人招商引资的宣传语,也很快成为来福鼎投资的温商现实生活。
“海西战略提出后,短短三年内,已有120家浙资企业进入福鼎,总投资约80亿元,其中已投产40家,并带动本地企业80家。”闽浙边界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丁永兴奋地说,“现在,这种投资正向霞浦、蕉城、罗源、连江等地延伸,且高新技术、节能环保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
在海西战略中,福建省将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摆上了重要位置。浙江省有关方面呼应说,闽浙交界地貌以丘陵为主,长期以来省际交通极为不便,但两省间对接的高速公路、铁路,将构筑起长三角与海西顺畅的大交通网络,使温州等浙南、浙西南地区真正地成为海西北翼的“桥头堡”。
在温州,延伸到闽浙交界的甬台温复线已完成线位论证和预可研究,温州文成、泰顺至宁德、南平的交通网络也将在双方协商下积极推进;在衢州,南平经浦城至浙江衢州的高速公路已在紧张地建设之中;在丽水,龙泉、庆元与浦城、松溪相邻,随着龙庆高速的通车,龙泉往浦城、庆元往松溪的高速公路将列入规划。
交通畅通,助推海西战略走上高速路。它,犹如列车的机动车头,不断推动着这个新经济区域内一系列对接举措迅速启动。
采访中,记者还深深地感到,海西动力不仅仅体现在交通等具体项目的对接,还体现在一系列对接机制的形成。
温州市发改委孙福国说,温州市发改委已建立与福建福建省发改委的对口工作联系机制,共同约定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在规划、项目、产业、政策等领域加强协作,共同推动海西建设。
温州市国内合作办副主任徐基长说,温州与厦门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温州与宁德签订了友好合作城市协议,两地领导定期或不定期互访,鼓励两地重点产业间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交流与合作,加强省际边界贸易和劳务合作;作为闽浙赣皖福州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议的成员,温州举办过联席会议,协作工作一直在进行。
温州市旅游局局长张纯洁对整合海西东北翼、浙南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推,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说,随着海西的崛起,温州与福建旅游合作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正因为有这种越来越密切的协作关系,几年来,海西论坛与“5·18”、“6·18”、“9·8”等海西经贸平台上,都活跃着浙江人的身影。他们积极组团参加,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并且取得丰硕成果。
海西活力——在浙闽商为家乡崛起所鼓舞,
回归创业;大批浙商为海西商机所吸引,南下发展
7月5日下午,记者在温州福建商会见到浦城的眼镜大王邓双兴。他是在浙闽商回归浦城第一人。他的回归带回一个产业,见证海西活力。
1994年,邓双兴到温州打工时才20出头。5年后,他在温州办起自己的眼镜厂。2002年,企业发展到300多人。他曾想回乡发展,但亲朋好友劝他别回来。邓双兴说:“很多人都说,能在外面发展就好,家乡办事难、干扰多,不要回来。”
然而,在海西战略付诸实施的2004年,浦城县经贸局的一位局长到温州“三顾茅庐”后,邓双兴决定回浦城看看。他看到了新建的工业区,看到了政府部门重商、亲商、招商、引商的热情与真诚。邓双兴下了决心,首期回家乡投资300多万元。之后,又办起了3个厂,并且和县里一所技校联合办学,自己培养技术工人,目前,总投资已近2000万元,员工已超过1000人。
看到邓双兴回乡发展这么快,去年底,与他同行的温商也翻过仙霞岭,在浦城办起2家眼镜厂。邓双兴自豪地说:“看我回乡发展这么好,他们不心动才怪呢?而且我与当地合办的学校也为同行提供了技术工人。近日又有人要去投资了。”不经意间,浦城县诞生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眼镜产业集群。
邓双兴用8年时间,证明了闽商的实力:白手起家,弄潮商海。而建设海西的短短3年,又让邓双兴实现了更大的抱负,证明了海西是有福之地、商机遍地。
对海西的活力,莆田人卢福志感受犹深。他是杭州市农业龙头企业——杭州唐纳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说:“前些年,公司想回莆田发展,但工业集中区没建起来,没有平台,也没有配套,回不去。”去年,莆田市掀起了建设新农村热潮,大力实施“莆商回归”工程。家乡传递来的信息,让在浙莆商激动不已。
卢福志说:“公司已在华亭镇置地10亩,投资1000万元,建厂生产枇杷饮料。公司还准备去宁德投资,项目已在洽谈中。”据他介绍,杭州市莆田城厢区商会有80多家企业,自海西战略实施后,已有10多家回乡创办企业。
拜访了在浙闽商,记者又走访浙商。其实,海峡西岸经济区一提出,精明的浙江商人就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
辛向荣说:“我们公司已经在参与海西建设中掘得第一桶金。”他是浙商投资创办的福建群升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2004年8月,由中国民营500强的浙江群升集团和步阳集团联合组建的群升置业,在福州横街改造项目竞拍会上横空出世,以高出拍卖价1.3亿元拔得头筹。
这个项目命名为“群升国际”,总投资20亿元,将于2009年竣工。群升置业借鉴欧美城市中心区成功的改造模式,结合项目的区位优势及深厚的商业及人文底蕴,意在把它打造成福州的一个新商圈。麦当劳、国美电器、德克士等品牌企业已签订入驻合同,百盛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品牌企业也在洽谈之中。辛向荣说:“这些品牌企业为什么要进入‘群升国际’?出发点和我们一样,看到福州在海西建设中的挑大梁地位,投资环境会更好,经济有活力,社会购买力必会大大提高。”
海西风劲,商机潮涌,浙商云来。温州日报经济部主任胡恩强一年多前就感受到这个潮流、这种趋势。去年3月,温州日报社与市协作办联合举办“天下温州人”大型采访活动,胡恩强是赴闽采访的记者之一。他说:“没想到那么多温州人在福建,我走了福州、厦门、漳州、三明、南平等地,这些地方都有温州商会,都有二三万温州人。”
目前温州人在福建建立了8个商会,其中7个在设区市、1个在县级市,这对促进企业投资交流的影响很大。
去年12月底,温州市家具商会实现了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到省外投资,15家企业落户建阳闽北林产工贸园区,建立闽北温州木业基地。商会秘书长朱德义说:“只要用地有保证,商会还有84家企业也会到建阳发展,把建阳建成闽浙赣三省规模最大的木材及林产品加工、贸易、信息交流和物流配送中心。”
福建省浙江商会副秘书长姚其达说:“海西建设吸引了大批浙商,据初步统计,目前浙商在福建投资的规模企业近4000家,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海西张力——不仅有大批浙资
注入,而且有浙智输入;浙江不仅瞄准
海峡西岸,而且依托海西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浙江采访,记者的眼光在被大量浙商吸引的同时,还发现一道亮丽的风景。
韩祯祥是浙江大学老校长、中科院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在福建参加“6·18”的感受。他说:“没想到‘6·18’吸引了那么多的院士,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对海西的发展很有促进。”韩院士应邀参加了去年的“6·18”,他的研究成果——“重要城市电网安全预警与保障决策支持系统”得到福建省电力公司和福州分公司的青睐,很快就达成合作。
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浙江智力和技术已走进海西。在已举办的五届“6·18”中,浙大每次都前来参加,每次都有合作项目。第三届“6·18”以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林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纷纷前来。
注入的科技,必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海西建设“推进器”,进而激发海西的更大张力。
在韩院士看来,浙大进入福建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他说:“福建与台湾联系很密切,这是其他省所没有的优势。福建这些年发展很快,有很多台湾资本、技术输入。浙大参与海西建设,也能尽早吸收台湾的先进成果。大家应当更加主动,加强互动。”
浙江的经济观察人士、企业家认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活力主要靠民营资本的支撑,这是一种优势;但当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时,这种优势的“先天不足”反而可能成为一个“瓶颈”,浙江必然要更加地开放,更多地吸收外面的先进经验。
就这样,与海峡西岸一衣带水的海峡东岸成为浙江的新目标,与海峡东岸交流紧密的海峡西岸成为浙江的合作重地。
温州深明其中要义,在浙江诸市中率先发力,拟定了下一阶段与海西合作的工作重点:
在基础设施大项目共建上形成协商机制,在产业合作上形成对接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形成互补机制,在市场开发上形成畅通机制,在政策保障上形成衔接机制……
其中在产业合作上形成对接机制方面,温州认为,闽浙在电子、汽配、服装、临港产业等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对接的基础良好,可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拓宽合作领域,扩大合作规模。特别是在农业、石化产业、旅游、引进台资等方面,福建做得好,经验值得借鉴。
在去年底温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特色农业博览会上,福建、台湾等地上百家知名农产品企业应邀组团参加,上千种特色农产品展卖,成为展会的一大亮点。
正因为此,温州市成立了首家对台科研机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台湾研究所,与厦门大学合作,着力于系统开展温州与海西和台湾经济关系研究;
正因为此,浙江方面积极参加福建举办的各种经贸平台,着力于加强与海峡西岸、海峡东岸的交流。
这是海西的区位优势,也是海西最大的张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