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
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领域广泛的概念,建立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必须首先弄清楚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部构成及其特点,并在建立指标体系时注意充分体现这种内部构成及特点。
根据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构成特点,结合新的形势,树立和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自主创新国家的要求,经过专家论证和调查,在本次蓝皮书的写作过程中,增加了部分主观性指标,以进一步完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指标评价体系。按照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设计原则,兼顾考虑“综合性”要素和“开放性”要素、“直接性”要素和“间接性”要素、“现实性”要素和“未来性”要素、“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多维性”要素和“动态性”要素,拟采用国际上区域经济竞争力研究的主流研究体系与方法,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成的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2.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一级和二级指标的选定及其选择依据
一级指标实际上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总称,这一体系需要由相应的组成部分即子系统来支撑。这是衡量一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综合性指标,也是用以衡量评价一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优劣的最终标准。根据省域经济竞争的实际需要,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财政金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环境、政府作用、发展水平等八个方面设立二级指标8个,构成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方面和主体框架。
(1)宏观经济竞争力。宏观经济竞争力是经济综合竞争力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的展现,也是经济内在素质和运行状况的集中体现。衡量一个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弱与否,宏观经济竞争力是最重要的标志。
(2)产业经济竞争力。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没有产业就没有宏观经济,产业没有竞争力国民经济也不会有竞争力,因此,产业经济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3)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一个省域经济发展后劲,因而也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竞争力。
(4)财政金融竞争力。财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财政、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对省域经济的资金资源配置能力影响很大,提高省域财政金融竞争力对促进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5)知识经济竞争力。随着人类社会的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的地位愈益突现,知识经济的概念现在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知识经济竞争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此决定了知识经济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环境竞争力。经济竞争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外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经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使得发展环境愈来愈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从而也成为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7)政府作用竞争力。在市场经济中,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在发展经济、规范和调控经济、保障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进一步成熟等方面,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决定了政府作用竞争力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8)发展水平竞争力。发展水平是指一个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越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就越强,因此,发展水平竞争力也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福建省在2004~2005评价期内二级指标的综合排名情况
福建省2005年末总人口3535万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68.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6%。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2005年排名第9位,比2004年上升了1位,在全国优势明显。其中,从二级指标的排名及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1)宏观经济综合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宏观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10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上升了2位,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经济结构竞争力(8位)、经济外向度竞争力(8位)处于上游区,经济实力竞争力(15位)处于中游区。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经济结构竞争力和经济外向度竞争力在“十五”期间处于波动上升趋势,经济实力竞争力则处于波动下降趋势。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宏观经济竞争力指标组的29个指标中,强势指标没有;优势指标14个,占指标总数的48.3%;劣势指标5个,占指标总数的17.2%。优势指标所占比重显著大于劣势指标的比重,表明福建省宏观经济竞争力中的优势指标占主导地位,决定了福建省宏观经济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福建省一些四级指标排位的下降导致了经济实力竞争力排位下降了1位,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下降2位)、人均财政总收入(下降2位)、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下降5位)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下降11位)。这说明福建省人均拥有量还不理想,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优化分配结构。资本形成结构优化度(上升8位)和贸易结构优化度(上升2位)等指标排位上升使经济结构竞争力上升了3位。反映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三年多来福建省的贸易结构有了很大改善和优化,也说明了福建省金融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发展较为迅速,有力深化福建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在实际FDI(上升3位)、实际FDI增长率(上升17位)等指标排位上升和进出口增长率(下降4位)、出口增长率(下降11位)、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下降3位)等指标排位下降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外向度竞争力排位没有变化。这说明了福建省是一个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这对福建省更好地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和近台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产业经济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产业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17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下降了1位,在全国处于居中偏下。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农业竞争力(12位)、服务业竞争力(12位)处于中游区,工业竞争力(21位)、企业竞争力(24位)处于下游区,表明福建省产业经济竞争力总体表现一般。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福建省产业经济竞争力的4个三级指标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其中农业竞争力、服务业竞争力由上游区降入中游区,企业竞争力由上游区跌入下游区,工业竞争力由中游区降入下游区。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产业经济竞争力指标组的41个指标中,强势指标没有;优势指标15个,占指标总数的36.6%;劣势指标16个,占指标总数的39.0%。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上升4位)、人均主要农产品产量(上升2位)等指标排位上升的作用下,农业竞争力排位上升了1位,充分说明在面对自然灾害多次威胁情况下,福建省粮食生产常抓不懈,保证了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受工业资产总额增长率(下降15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重(下降5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下降9位)、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下降3位)和工业产品销售率(下降2我)等大量指标排位下降的影响,工业竞争力排位下降了5位,这是由于福建省是一个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同时在2004~2005年由于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较大,大大影响了福建省工业部门的正常生产,致使工业竞争力下降幅度较大;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上升3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增长率(上升6位)以及服务业增加值(下降2位)、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利税率(下降3位)、社会服务业增加值(下降2位)等指标综合作用下,服务业竞争力排位上升了3位,通过服务业几个指标的评价结果,反映了福建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今后在加大对传统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继续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虽然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排位上升了8位,但是新产品产值率排位下降了11位,使企业竞争力排位下降了2位。
(3)可持续发展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7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上升了4位,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从指标所处区位看,环境竞争力(2位)处于上游区,人力资源竞争力(18位)处于中游区,资源竞争力(24位)处于下游区。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资源竞争力处于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27位上升到2005年24位),人力资源竞争力处于波动下降趋势(由2000年17位下降到2005年18位)。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24个指标中,强势指标有2个(分别为人均海域面积、森林覆盖率),占指标总数的8.3%;优势指标5个,占指标总数的20.8%;劣势指标6个(分别为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人均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文盲率(反向指标)、平均受教育程度),占指标总数的25.0%。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占指标总数的比重合计为29.1%,大于劣势指标,强势和优势指标比重大于劣势指标比重。在内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十五”期间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排位波动上升了6位。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在人均年水资源量(上升6位)、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上升2位)、人均主要能源矿产基础储量(上升2位)等指标排位上升作用下,资源竞争力排位位上升了2位,这说明近两年通过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港口经济”,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上升5位)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上升3位)等指标排位上升和工业废气处理率(下降5位)等指标排位下降的综合影响,环境竞争力排位没有变化,这是因为福建省环境竞争力多年来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需要继续保持良好的态势;在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上升5位)、平均受教育程度(上升2位)和文盲率(反向指标)(上升2位)等指标排位上升的作用下,人力资源竞争力上升了1位,由于近年来福建省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致使受教育的比例有了提高。
(4)财政金融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财政金融竞争力综合排位在全国处于第20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下降了7位,在全国居中偏下。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福建省财政金融竞争力指标组中的2个三级指标金融竞争力(10位)处于上游区,财政竞争力(21位)处于下游区。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财政竞争力波动下降7位(由2000年的14位下降到2005年的21位),金融竞争力波动上升5位(由2000年的15位上升到2005年的10位)。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财政金融竞争力指标组的23个指标中,强势指标没有;优势指标有8个,占指标总数的34.8%;劣势指标4个(分别为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占GDP、地方财政收入年递增、财政支出年递增),占指标总数的17.4%。优势指标比重略大于劣势指标比重,上升指标比重明显小于下降指标,决定了“十五”期间福建省财政金融竞争力排位处于中游区,波动下降了8位。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受财政支出(下降3位)、人均财政支出(下降2位)、地方财政收入年递增率(下降13位)、税性收入年递增率(下降4位)和财政支出年递增率(下降5位)等众多指标排位下降的影响,财政竞争力排位下降了5位,按照该指标评价的结果,警醒福建省今后在加快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应该注重福建省财政事业协调并进,全面提升财政金融的综合竞争力;由于人均贷款余额、现金投入量等指标排位有所上升使金融竞争力排位上升了1位。
(5)知识经济竞争力。2005福建省知识经济竞争力处于第18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下降了1位,在全国处于居中地位。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科技竞争力(12位)、教育竞争力(20位)均处于中游区。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分别为波动下降(由2000年9位下降到2005年的12位)和波动保持(2000与2005年都处于20位)。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知识经济竞争力指标组的15个四级指标中,强势指标没有;优势指标2个,占指标总数的13.3%;劣势指标1个(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占指标总数的6.7%。虽然优势指标的比重大于劣势指标的比重,但在外部因素的作用福建省知识经济竞争力综合排位“十五”期间处于下降趋势,波动下降了2位。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由于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下降3位)、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下降3位)和万人技术市场成交额(下降2位)等众多指标排位下降,使科技竞争力排位下降了2位,由于近年来福建省对外技术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些都仍然制约了福建省科技竞争实力的提高,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企业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加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按照新时期科技发展的方针,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建设海峡西岸创新型省份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尽管有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比重(上升4位)、万人高中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下降3位)等指标排位上升,在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下降1位)、万人中小学学校数(下降3位)、万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下降1位)、万人高等学校数(下降1位)等指标排位下降的影响下,教育竞争力排位还是下降了3位。为此,今后福建省仍应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加快福建省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教学基础设施,提高教学质量。
(6)发展环境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发展环境竞争力综合排位处于第16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下降了5位,在全国处于居中偏下。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基础设施竞争力(13位)、软环境竞争力(24位),分别处于中游区和下游区。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十五”期间基础设施竞争力、软环境竞争力分别由2000年的11位、6位下降到2005年的13位和24位。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发展环境竞争力指标组的16个指标中,强势指标有3个(分别为人均邮电业务总量、每万人商标注册件数、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占指标总数的18.8%;优势指标1个,占指标总数的6.3%;劣势指标3个(分别为外资企业数增长率、个体私营企业数增长率、每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反向指标)),占指标总数的18.8%。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合计比重略大于劣势指标比重,但上升指标比重明显小于下降比重,由此决定了福建省发展环境竞争力“十五”期间处于下降趋势,且波动下降了8位,并由上升区降入中游区。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虽然人均铁路长度指标排位上升了3位,但在万户移动电话数等指标排位下降的影响下,基础设施竞争力排位没有变化;而外资企业数增长率(下降12位)、个体私营企业数增长率(下降7位)和每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数(反向指标)(下降3位)等指标排位大幅度下降使软环境竞争力排位下降了10位。这需要福建省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改进机关效能,为民多办实事,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内外资企业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7)政府作用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综合排位在全国处于第6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上升了3位,在全国优势明显。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4位)处于上游区,政府规调经济竞争力(11位)处于中游区,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24位)处于下游区的指标有1个。从指标变化趋势看,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分别由2000年的9位、30位上升到2005年的4位和24位;政府归调经济竞争力由2000年的第7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11位,由上游区降入中游区。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政府作用竞争力17个四级指标中,强势指标1个(分别为财政支出对GDP增长的拉动),占指标总数的5.9%;优势指标5个,占指标总数的29.4%;劣势指标5个(分别为财政支出用于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物价调控、医疗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占指标总数的29.4%。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的比重之和大于劣势指标的比重。在优势指标比重和上升指标比重方面都大于劣势指标和下降指标的比重,推动福建省政府作用竞争力综合排位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十五”期间波动上升了6位,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在政府消费对民间消费的拉动(上升4位)和财政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拉动(上升2位)等指标排位上升的作用下,政府发展经济竞争力排位上升了2位;虽然物价调控等指标排位有所下降,在其他指标的综合作用下,政府规调经济竞争力排位上升了6位;受医疗保险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排位小幅度下降的影响,政府保障经济竞争力排位下降了3位。从这些下降指标的范围和分布特点看,集中反映了福建省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目前全社会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矛盾,诸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下岗再就业等问题,尽管这仍是各级政府面临的突出问题,但本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如不继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不仅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稳定,甚至会断送改革的成果,应该继续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加大力度,解决这个“顽疾”。
(8)发展水平竞争力。2005年福建省发展水平竞争力综合排位在全国处于第8位,与2004年相比,排位保持不变,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从指标所处区位看,2005年福建省发展水平竞争力指标组中的工业化进程竞争力(6位)、城市化进程竞争力(8位)、市场化进程竞争力(4位)均处于上游区,表明全部具有优势。从指标变化趋势看,工业化进程竞争力、城市化进程竞争力分别由2000年的第10位、11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6位和第8位,其中城市化进程竞争力由中游区升入上游区。市场化进程竞争力则由2000年的第2位下降到2005年的第4位。从指标的优劣势分布来看,在发展水平竞争力指标组的19个指标中,强势指标2个(分别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比重、霍夫曼系数(轻重工业比例)),占指标总数的10.5%;优势指标9个,占指标总数的47.4%;劣势指标2个(分别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城市平均建成区面积),占指标总数的10.5%,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比重明显大于劣势指标比重。强势指标和优势指标比重明显大于劣势指标比重、上升指标的个数和比重也明显大于下降指标,但由于受到下降指标以及外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十五”期间福建省发展水平竞争力综合排位呈现微幅下降,波动下降了1位。
从2004~2005年指标的升降情况具体分析,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上升7位)等指标排位大幅度上升的作用下,尽管恩格尔指数排位下降2位,工业化进程竞争力排位还是上升了2位;在城镇人口比重(上升8位)等指标排位大幅度上升的作用下,城市化进程竞争力排位上升了2位,当然“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应着力加快城市群的建设力度,按照“十一五”和省八次党代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福建沿海和山区的开放、开发;受社会投资占投资总资金的比重(下降3位)等指标排位下降影响,市场化进程竞争力排位下降1位,各级宏观经济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不断优化软环境和硬环境,不断提高福建省的产品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市场的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