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洋发展史上规模最大、调查要素最多、项目涉及部门最广、调查技术最先进的全国准同步海洋环境基础调查和评价(简称水体环境调查)工作7月15日起正式启动。
水体环境调查涉及海域范围面积达102万平方公里,分夏、冬、春、秋四季,自北向南近岸11小区块、近海9大区块同步进行,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这意味着,两年后,我国科学家将对近海海域一年四季的基本情况,如水深、波浪、水位、海流、水温、水色、总磷、营养盐、浮游生物等做到“心中有数”。
作为投资近20亿元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调查旨在全面系统地开展我国内水、领海及领海以外部分海域的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海洋生物与生态、海洋化学、海洋光学和海洋药用生物资源调查工作,以查明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的基本状况,为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基本依据。
水体环境调查是海洋领域一项基础性工作。发达国家早已进行过类似的水体调查,有的国家甚至5年进行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过3次有一定规模的海洋调查,但受各种条件所限,这些调查获取的基础资料时空密度小,准确度低,大部分数据滞后20年,已经难以很好地反映当前的海洋状况。我国海洋调查落后于发达的海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