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福建省各级党组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让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至今,福建全省查摆问题18.9万个,整改了14.6万个;为民办实事7.1万件,结成帮扶对子2.64万对;走访慰问困难户18.1万户,慰问钱物价值8438万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8.06万件。
福建省各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福建省委认真总结运用近年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坚持定期排查和帮扶一批基础相对薄弱的乡、村党组织,实行市、县(区)、乡(镇)分级负责排查的办法,确定重点帮扶对象;建立下派干部挂职任职锻炼、领导干部联系点、部门帮扶、村企共建等工作机制,整顿和帮扶薄弱村,仅从党政机关和部门就选派了4134名党员干部到薄弱村任村党组织负责人。泉州市推广“支部+协会”的做法,在产业基地、行业协会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促进基层党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各级党组织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机遇,建立健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长效机制,着力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服务“三农”意识,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素质;同时,注重建立服务机制,优化服务功能,以多种形式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积极引导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向农村延伸,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免费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提供就业咨询、技能培训和法律服务,力争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以上。福州市充分运用涉农部门现有信息服务网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有效的服务;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和网站等媒体,把农村信息服务延伸到乡、村和农户。
在实践中,各级党组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福建省委、省政府围绕建立农业资金投入激励机制,在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同时,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等手段,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向农业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各级财政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着手解决2800多个村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场所和设备问题;每年从省财政列出专项预算资金40多亿元,着重抓好道路、水利、电力、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莆田市将农村低保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农民,纳入低保范围,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南平市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财政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村税费征管,落实涉农税收、价格公示制度,严禁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