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20日发布《福州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公报表明,2005年福州市各主要海区海洋环境状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大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水继续保持清洁与较清洁海水水质,闽江口、黄岐湾等海洋生态与环境状况良好,浮游生物、浅海底栖生物及潮间带生物量较高、种类较丰富,而在罗源湾等内湾及部分江河入海口附近海区海洋生态状况较差。对福州海区生产的8种海洋生物(牡蛎、菲律宾蛤仔、真鲷、大黄鱼、三疣梭子蟹、对虾、紫菜、海带)的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海洋生物产品质量总体状况良好,均达到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标准和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据介绍,去年,海水富营养化依然是海洋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滨海湿地、鱼虾贝类产卵场、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环境受损情况没有明显好转;部分养殖贝类产品微生物超标问题依然存在。主要原因是随着临海工业与城镇人口的迅速发展,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未能有效控制和围填海工程的继续建设,导致滨海滩涂湿地的进一步减少。
排海污染物主要包括江河排海污染物、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和海上污染源三种。江河携带的陆源污染物入海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福州市三条主要河流(闽江、敖江和龙江)的主要污染物入海总量分别达到1012558吨、10911吨与22572吨。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不容乐观,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普遍较差。海上污染源主要来自各种船舶排放的含油废水(污水)、固体废物、海洋工程建设及海水养殖等。据了解,2005年福州市仅机动渔船就达到1.35万艘、20.2万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