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许多人在关心、爱护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来报答他们。毕业后,尽最大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03级学生康银宝领到高校助学奖学金之后的心里话。
康银宝家住永春,父母务农,一片芦柑园就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前年由于父亲动手术,本来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据调查,在福建省普通高校近40万的在校生中,贫困生约占20%。今年年初,以救助在校贫困大学生为目的的政府助学奖学金制度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200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6月22日,福建师范大学3306位同学,成为福建省首批领到政府助学奖学金的贫困生。
对困难群众而言,社会保障体系就像一把赖以托生的“保障大伞”,它解了燃眉之急,并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深情与温暖。
“十五”期间,如果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比作一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便是其中一首饱含人文关怀、感人肺腑的华美篇章。在这篇章里,四大主题曲——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相得益彰,交织成一道密实牢靠的安全网。
社会保险日臻完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也渐行渐疾:
从2001年起,福建省率先在全国对企业退休人员全面实行基本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确保福建省60多万名企业退休人员,每月都能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从2003年起,福建省又进行了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探索,截至今年6月,福建全省纳入社区等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企业退休人员已达64.2万人。今年,劳动保障部门又相继出台了两项新政策,使得进城从事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劳务派遣组织中的农民工和城镇企业的职工一样,也能参加养老保险。
福建省是全国较早全面确立失业保险制度的省份。2001年1月1日,福建省关闭国企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前门”之后,失业保险制度肩负起了确保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所有重任,2004年福建省失业人员月人均领取失业保险金261元,居全国第11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一同来临。它阔步走进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并逐步向灵活就业人员、困难企业职工延伸。目前,参保人数在福建省跃居五大社会保险之首,综合覆盖率达81.8%%,其中从事灵活就业的参保人员就有21.9万人。
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去年福建省开始陆续在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强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并出台了农民工、劳务工参保办法和待遇支付办法,使得用人单位即便不为农民工投保,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后,农民工仍能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如今,一个基本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覆盖多种经济成分、包含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大险种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福建省日臻完善。福建全省城镇职工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由2000年底的165.76万、162.56万、2.62万、132万和93.2万人,增长至今年6月的300.18万、264万、310.4万、212.3万和150.8万人;此外,还有159.24万农民加入了农村养老保险。
社会救助全面提速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与福建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也全面提速。
为妥善解决社会救助制度城乡二元化的格局,2002年6月底,福建省在城市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的预期目标后,旋即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去年2月,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从2004年开始在福建省全面建立并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大决策,并决定在当年年底前把低于保障线之下的70多万贫困农民悉数纳入低保,从而在全国率先建成广泛覆盖城乡所有困难群体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全省纳入城乡两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农村贫困人口分别达20.19和74.08万人,仅此两项,福建省各级财政每年需拿出专项资金5亿多元。
看病难、上学难,是困难群众最头疼的心病。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今年4月底,省政府又出台了一项惠及城乡12万困难群众的亲民之举,同时下发《福建省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福建省城市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决定今年起在罗源县、同安区等9个县(市、区)和鼓楼区、晋江市等16个区(市、县)分别开展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试点。目前所有的试点地区全部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9月,晋江市、鲤城区已有首批21名困难群众领到了总计5.3万元的医疗救助金。
与此同时,5月13日,省政府办公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郑重承诺从2005年起,省政府设立高校政府助学奖学金,对福建省全日制普通在校学生中约20%左右的贫困生实行生活补助。据统计,仅今年春季福建省已向5.6万名贫困生发放政府助学奖学金3156万元。随后,7月,省政府又再次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助学制度。截至10月中旬,福建全省已为15.6万名农村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减免书本费1700多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
福建省现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407万,人口老龄化率为11.6%,已属人口年龄老年化社会。为此,从2001年至2003年,福建省推出了旨在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的“星光计划”,连续三年共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拿出近亿元,帮助福建省城市社区建立或完善了上千个老年人活动中心。经过4年筹划,今年5月,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老年福利服务示范基地——海峡颐乐园在福州马尾建成开张,标志着福建省老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循入了养老托老、休闲娱乐、学习运动、康复保健多功能一体化的新起点。同时,民政部门一方面
开始进行社区养老新模式试点,另一方面抓紧酝酿具体政策,打算从福彩公益中拿出部分资金,采取适当补助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
“星光计划”甫一结束,意在帮助福利院孤残儿童实现康复的“明天计划”去年即时推出,目前已有首批近百名孤残儿童接受了矫治手术,实现了康复。
慈善事业方兴未艾
人们最早见识慈善事业是从“微笑列车”开始的。由美籍华人王嘉廉先生发起的国际儿童慈善组织“微笑列车”2001年7月进入福建省以来,迄今为止共对1500多名唇腭裂患者施行了矫治手术,给他们带去了微笑与自信。
2003年8月,省慈善总会的诞生,则把福建省慈善事业的发展推向了前台。当年省慈善总会就以年人均1000元的标准,助养了1500名贫困孤儿;第二年借助社会力量,省慈善总会又将“慈善助孤工程”的资助人数翻了一番,至此福建全省3000多名贫困孤儿全部困有所助。此后,随着慈善复明工程、慈善助残工程、慈善助学工程的逐步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慈善事业可亲可敬的力量,慈善品牌逐渐深入人心,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截至今年6月,福建省已在泉州和厦门两个设区市、晋江和石狮等13个县市区设立了慈善分支机构;在鼓楼区等21个县市区建成慈善(爱心)超市6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