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考察我市,他来到位于湄洲岛的妈祖祖庙,了解妈祖文化发展历程及海内外影响。李长春强调,要深入挖掘妈祖文化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精神内涵,并通过扩大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在推动两岸同胞往来方面的精神纽带作用。
在我市西天尾镇龙山村,李长春与村民围坐一起拉家常,走进村文化室了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李长春指出,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邀约春天 采撷芬芳
向勇畅谈莆田文化产业发展的坐标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博士,是第二次来到莆田。第一次是在14年前,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莆田给他的印象有点模糊。这一次,是在春天里,他带着任务再次踏上莆田的土地,他将率领团队为莆田未来文化发展做一个纲领性的规划。
向勇一开口便讲起莆田变化给他两个最深的感受:莆田城区变得时尚、靓丽;同时从过去讲生意经到现在重视念文化经。
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向勇对莆田文化有了了解。他说,莆田人有一个文化符号世界唯一:妈祖文化;有海内外闻名的自然景观:湄洲岛;有南少林和九鲤祈梦……除此,还有工艺美术等独具特色、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莆田文化产业具备后发优势
向勇说,如果按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把全国各城市分为发达、中等、中下等和落后四个层次,目前莆田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在全国处于中下等的层次,厦门、福州处于发达的层次。这跟莆田的产业结构有关。但正是如此,莆田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现在的妈祖文化旅游,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门票经济层面上,这离文化产业发展的距离还不小。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膜拜、展示、体验三大方面。若通过规划,策划一些活动经济,吸引四方游客,通过把一些文化产品送出去,产生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莆田妈祖文化旅游这一其他地方无法替代的元素将绽放巨大的光芒。这一点可以从他们团队曾经做过的北京朝阳公园规划中得到借鉴。该公园之前也是依靠门票收入为主,经过规划后,公园引入活动经济,寻求商业模式,取得很大变化,现在该公园的门票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左右。还有,像莆田的九鲤祈梦这一特色,目前缺乏的是器具的依托。加入设置有型的载体,把祈梦流程仪式化、规范化,加入沐浴更衣、体验空间、仙道茶道等,游客不仅会在景点得到体验之旅,还会带走一些体验产品,这样产业就会逐渐做大做活。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向勇指出,普通群众和从业者首先应该认清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消费、象征消费和符号消费,就是利用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文化资源、自然景观资源,通过现代创意,运用高新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生产出具有知识产权(版权、专利、商标、设计权)的产品,能够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财富、解决就业。
一个创意 多元活用
向勇认为,莆田目前文化产业的创造性不够,这从工艺美术城千篇一律的造型就能感受到。工艺大师如何提升创意能力?这是一个大问题。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一个创意、多元活用”,在于长长的衍生产品,而不是单一产品的数量销售。莆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要通过高新技术的手段和现代金融的观念,进入无形的功能集聚,向世界的工艺之城进军,努力成为全世界的定价窗口。就像花卉产业中的华尔街———荷兰阿斯米尔鲜花拍卖交易中心,它才是莆田工艺美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向勇说,文化事业是由政府的公共财政拨款建立,文化产业则是靠市场驱动、企业经营来实现。两者边界并不是泾渭分明,需要认真加以区分。但由于文化产品的外溢效应、软实力价值,所以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当然,扶持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样。这一点,莆田可以学习北京市在过去五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政府扮演好管理和推动的角色。
莆田特色 国家需要 国际前沿
谈到战略规划的构想,向勇说,整个规划才开始不久,他们团队将从莆田特色、国家需要和国际前沿的三个思考坐标来考虑莆田的文化发展战略。莆田特色,就是莆田的资源特色和产业优势;国家需要,就是国家对莆田所在的海西经济区的区域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高技术服务业的定位中莆田承担的任务,福建的战略目标如何在莆田体现,这都是他们要考虑的;国际前沿,就是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新兴文化产业的特点、台湾产业的对接等角度,来分析莆田的定位和优势。
根扎沃土 花开烂漫
郑祖杰阐述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缘起
借助外力 高位嫁接
郑祖杰说,市委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合理、高规格地编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是服务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发展的迫切要求。
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将描绘我市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其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关系到文化产业能否在整个发展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市委宣传部领导因此要求,此次编制必须借助外力,高位嫁接,组建高质量的编制团队,扎实开展工作。作为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国内文化产业规划5家最权威的编制单位,并逐一登门拜访,相互了解,取得共识,形成翔实的调研分析报告,最终与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确定合作关系。
摸清家底 挖掘资源 理清思路
郑祖杰说,根据目前摸底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已经取得长足进步。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千方百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初步改变了以往薄弱的面貌,形式多样的“文化大餐”送到农民家门口,丰富了广大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我市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日益扩大。一是妈祖文化。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庙宇5000多座,妈祖信众2亿多人。迄今为止,已有将近1300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二是南少林武术文化。几年来,莆田南少林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弘扬了南少林“禅宗武林”的武术精神。三是九鲤湖祈梦文化。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九鲤湖“中国梦文化之乡”的荣誉称号,为深入研究开发祈梦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此外祖地文化、寻根文化、民俗文化等也蓬勃发展。
打造平台集聚产业 创新理念研发提升
长期从事文化管理工作的郑祖杰认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打造平台,集聚产业。我市近年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了平台对产业的重要性。我市投资6亿多元建成了莆田工艺美术城,进一步完善仙游坝下木雕、古典工艺家具专业村、秀屿上塘珠宝城传统工艺特色专业村的建设等等,该产业产值从数亿元迅速增长到200多亿元,“十二五”期间有望达到千亿产值。其次要创新理念,研发提升。郑祖杰说,搞产业一定要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市场理念。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是企业规模较小,缺乏现代市场的理念、营销方式、市场机制。一个普遍现象是:做文化的不搞市场,既是艺术家又是企业家的少得很。如何实现创新,提升研发能力,是我市文化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古典家具,要研究更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审美观点、消费需求的设计,增加文化创意的含量,以提高附加值。还有,产业要与资金流向紧密对接,要善于资本运作。莆田人和温州人做生意同样精明,同样刻苦,但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温州人大小生意都做,能把一粒纽扣做成大产业。莆田人原先只盯住大产业。近年来投资方向逐渐改变,文化产业将是吸引他们投资的一块热土。
既要“搭台” 又要 “唱戏”
沙龙举办地就在市体育中心附近,正是由于省运会等平台的效应,该片区迅速崛起,成为我市城市最亮的“窗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省运会文化活动的负责人,郑祖杰最后深有体会地说,如今文化已不仅是“搭台”,而是闪亮登场“唱戏”了。莆田文化产业的新春天已经开启,未来必将是姹紫嫣红,满园花香!
湄洲岛管委会主任唐炳椿:以妈祖文化为引领不断延伸优势产业链
湄洲岛管委会主任唐炳椿频频在央视露脸,由他作词、台湾音乐人彭立作曲的歌曲《两岸一家亲》,继夺得“唱响中国”福建赛区优秀作品第一名后,又从全国近2万首歌曲中脱颖而出,闯入“全国三十六强”,正在角逐“全国10首优秀歌曲”。4月14日,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莆田·湄洲岛》还将其作为压轴曲目播出。
沙龙上,唐炳椿表示,上央视,写歌词,都是“为妈祖做事”,为了弘扬妈祖文化,提升莆田、湄洲岛知名度,做大做强妈祖文化产业。
沙龙上,不少嘉宾认为,虽然到湄洲岛的朝圣者、游客越来越多,但从文化产业来说还是比较单调。唐炳椿坦言,如今大家都对妈祖文化有比较高的认知度,但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目前,湄洲岛的文化旅游产业还是以门票经济为主,文化旅游产业还存在着规模偏小、业态单一等方面不足。
唐炳椿说:“靠门票经济发展,是很慢的乌龟式发展方式。”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文化(信俗)成为了世界级的遗产。不过,如何把此丰富资源形成产业,在开发中保护、传承,让其形成产业,达到弘扬妈祖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唐炳椿说,妈祖文化是莆田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要以此为龙头,带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我们要保护好妈祖文化遗产,加大妈祖文化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力度,挖掘妈祖传奇故事及民俗文化,不断深化对妈祖文化内涵的研究,积极推介和保护妈祖品牌。同时在吸引游客方面多做文章,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湄洲岛将继续举办湄洲妈祖巡天下、天下妈祖回娘家、两岸海上祭妈祖三大重要活动,还筹划两岸沙滩音乐节,两岸妈祖之歌比赛等,让湄洲岛月月有活动、季季有盛事,吸引更多游客。当前,湄洲岛要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争取国家赋予湄洲岛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特殊政策,使其成为全方位开展对台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示范区。
不少客商因为妈祖文化的吸引到湄洲岛朝拜后,加深了对莆田的了解,在莆田投资。“希望各级政府对妈祖文化产业加大投入,多扶持,以更新、更大胆的文化资源经营战略思想,把妈祖文化的资源优势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做大、做优、做强、做活妈祖文化延伸产业。”唐炳椿说道。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晶洁:用长远眼光制定文物保护开发利用规划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晶洁用数字盘点起我市文物及文化遗产家底:有木兰陂等7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27处,市级85处,县区级288处,共407处,其中涉台文物66处;有上万座的宫庙、祠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7个,省19个,市级134个,还有240位各个领域的传承人。2010年全面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共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35000多条,收集重要项目1600多个,锁定600多个,采集文字总量500多万字。
刘晶洁说,文物所具有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功能,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证了先人的智慧。在保护与利用相矛盾时,应该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相互协调发展,实现文物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确保文物的永续利用。在扩大开放、利用的同时,要考虑文物的脆弱性和承受能力的界限,保证文物利用的合理、规范、有序,顾及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刘晶洁说,长期以来,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受体制的影响较大,墨守成规,其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规划的滞后,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未能形成气候。因此在此次战略规划中,要高起点、大视野的制定文物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在规划今天的同时,也要着眼于今后十年甚至二十、三十年,那种只顾眼前无视长远的规划,将会造成重复建设和留下永久的败笔。
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发展部主任钮沭联:战略层面高位规划突破乘势而上力求厚积薄发
谈及对莆田当前文化发展现状的观感,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发展部主任钮沭联如此总结:“优势明显,潜力巨大,但有待从战略层面高位规划指引,莆田文化在迎来最好发展时机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突破重任”。
钮沭联说,经过对莆田文化为期近一个月的调研,课题组认为,就资源的优势与发展的潜力而言,莆田在漫漫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和民俗文化,比如妈祖文化,雕刻技艺,祈梦文化,莆仙戏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奠定城市文化底蕴的文脉历经千年而不衰,绝大部分都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面貌在一代代承传。依托优质资源载体,莆田市“十一五”期间的文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无论是妈祖文化对外传播体系的初步确立,还是以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壮大,都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钮沭联认为,从莆田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来看,当前莆田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呈现全面繁荣、奋力追赶的态势,随着国务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的全面实施,莆田正迎来厚积薄发、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跨越发展、宜居港城”远大目标的提出,为莆田文化跨越式发展营造了广阔空间和舞台。
在资源的优势之外,莆田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给课题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钮沭联说,市委宣传部作为本次规划的牵头单位,为确保调研工作组织有序,扎实有效,对调研任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的分解,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组织领导、责任分工、编制程序和时间节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悉,整个规划编制过程大概需要半年时间,目前课题组已初步形成《莆田市文化产业战略规划资源评估报告》,还将多方征求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
南宁大地飞歌公司原董事长刘莉玲研究员:借鉴大地飞歌运作经验激活人才资金两大优势
刘莉玲,参与我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她曾担任8年的南宁大地飞歌公司董事长等职,负责南宁市多个大型政府文化项目的组织策划、市场运作、品牌推广。期间成功打造出“大地飞歌”、“风情东南亚”、“温飘贝哲”《民歌之恋》等艺术精品。尤其是商业化运作的《大地飞歌》演出,让更多人记住南宁的民间歌舞,记住南宁这座城市。刘莉玲说,莆田文化大发展的实现,可以参考《大地飞歌》的运营经验。
刘莉玲说, 2002年,第四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始改革办节机制,走“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市场化新路子。当年7月,南宁市政府成立国有独资公司——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民歌艺术节的资金筹措和主要演艺活动的策划经营。大地飞歌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民歌艺术节不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而是要接受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的考验了。拥有相当经营自主权的大地飞歌公司很快跳出了旧的节庆运作模式,仅仅三年便达到盈利的状况,成功从政府培植的城市节庆品牌发展为文化产业的标准化产品。
刘莉玲说,发展文化产业,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让政府机构退到“幕后”发挥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同时还要提高资金运筹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结合。《大地飞歌》的成功是在于以民歌之约,广集世界各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以国际国内一流的节目资源,创造了属于南宁的节庆品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的南宁,递出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经过对莆田的深入了解,刘莉玲认为,莆田千年历史孕育的人文胜景并不欠缺支撑文化大繁荣的发展潜力,既有妈祖文化、莆仙戏曲文化、南少林文化等传统意义的文化资源,也有像电影《集结号》原著作者杨金远这样以小说“触电”,形成个人品牌效应的艺术创作者,目前所缺的是机制和平台。以发展影视产业为例,莆田拥有数以千计的优秀莆仙剧目以及一大批创作者,有雄厚的民间资本,占据了影视产业文学创作人才、资金这两大最关键资源,何愁影视产业无从发展。完全可以立足这两个两大资源优势,以平台聚合资源,尝试与国内一流影视制作团队合作,制作一批在国际国内叫得响的影视产品。以杨金远为例,从原著小说《官司》到电影《集结号》,不是一个偶然,也不仅仅是一个个案,政府要善于去发现其中的共性因素,予以扶持壮大,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壮大文化产业的路上迈出更大一步,如此之后,蓝图可期。
年轻帅气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向勇博士,让人一时难以与传统观念中资深专家的形象对上号来,对此他报以一笑。“文化产业的最大消费群是青少年。作为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年轻人可能更容易抓住消费者的心。”向勇说道。
记者了解到,向勇是个“川娃子”,1977年出生于四川宣汉,先后取得北京大学哲学学士、辅修经济学、文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等学历。2003年起留在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研究。
别看向勇年纪轻轻,但其学术水平已进入国内同行业顶尖行列。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网络游戏内容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等等,一系列职务,正是对他的认可。
不过,这些外行人可能还不太熟悉。但说起曾获第十一届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电影《孟二冬》,人们的记忆可能会深刻一些。剧中那位教师模范———北大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形象历历在目。向勇就是这部电影的总制片人、出品人。
聊起这次“触电”经历,向勇说,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们储备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文化消费市场。《阿凡达》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好影片大家是有钱、也愿意花钱去看的。《阿凡达》票价就从80元涨到160元。所以我们只要有好的文化产品,是不愁没有市场的。从此可以看出,莆田市决心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的思路,是高瞻远瞩的,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向勇14年前就来过莆田,这是他第二次踏上莆田的土地。他说,第一次到莆田是十四年前的腊月,记得距离大年三十还有三天。那时他还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在莆敬拜了南山广化寺,就匆匆离开了。所以在他的记忆里,对那段在莆田境内发生的旅行,单剩下清幽静雅的庙宇、薄雾笼罩的静穆、悠长不绝的鼓声这些朦胧空灵的印记了。后来他逐渐知道了妈祖、湄洲湾和南少林,但一直没有跟莆田这块土地联系起来。第二次莆田之行,了解让人敬仰的钱四娘、依旧清幽的广化寺、独特的坪盘油菜花等等,他通过感受当地的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对莆田的理性印象越来越完整。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随笔《有一种文化叫莆田》,首发在今年4月14日《湄洲日报》上。
此次莆田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负责编制。编制工作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作为此次规划的总负责人,向勇介绍起这个让他引以为豪的团队。
他说,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成立于1999年,是以研究文化产业理论和政策,提供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培训,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为宗旨的跨学科校级研究机构。研究院的具体工作体现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研”就是学术研究,他们的研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研究,重点在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一部分是应用研究,就是扮演国家智库的角色。“学”就是人才培养,主要是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分学位培养与高端研修。“产”就是项目推动,比如他们举办“美学散步文化沙龙”,通过演艺画展研讨等形式,引进了昆曲、粤剧、交响音乐会、芭蕾等高雅艺术进校园。
对编制好莆田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向勇信心满满。他说,经过初步摸底,他们看到,莆田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产业基础已经具备,相信通过专家们的运作,“锦上添花”,莆田文化产业春天即将来临!
知名作家杨金远:让更多年轻人感受莆仙戏之美
知名作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杨金远说,如今一些莆仙戏剧团表演的剧目内容低俗媚利、没有艺术内涵,加上市场管理无序,黑中介横行,大多数剧团由于忙于生计,演出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不高,而且新戏少、精品不多,舞台、道具、服装都非常简陋,不利于莆仙戏的传承与发展。
杨金远用“非常非常可恶”来形容黑中介。他说,许多黑中介对剧团简直是盘剥,剧团演出的收入有的黑中介拿走接近一半,剧团付出很大劳动,但收入微薄。我市将对演出市场进行整顿。
如何做大做强莆仙戏产业,让古老戏剧焕发新时代光芒?杨金远认为,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扶持一些优秀的剧团,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进行优秀剧目的排练、演出。政府还要进行抢救性保护,保护好才能传承好。有些东西,消失了就无法再找回了。目前我们正在做一些保护措施,录音、整理优秀剧目等,希望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能够代代传承。
和不少地方戏一样,在新时代,莆仙戏也遭遇了人才断层问题。“保护传承莆仙戏关键在人。” 杨金远说,莆仙戏人才包括剧本创作者、演员、舞美等等。
杨金远说,上世纪末,莆仙戏有一大批优秀的剧本创造群,现在莆仙戏剧本创作的优势没有了。此外要加强年轻演员的培训,选择好的苗子,渐渐培养出一支莆仙戏优秀演员的后备军。
莆仙戏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观众的匮乏。 “年轻人基本不看戏,其实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真正好的莆仙戏。”杨金远说,莆仙戏的文字、音乐、意蕴都非常美, “蝶步”、“雀鸟步”、 “三脚枝”、 “七甲溜”等都是戏曲表演艺术极具特色的动作。“应该让观众,特别是年轻的观众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优秀的莆仙戏剧目,体会到莆仙戏的美。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反过来也会促进莆仙戏的发展。”
工艺美术大师黄文寿:工艺美术业发展须做到“三转变”
黄氏雕刻世家第三代传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黄文寿提出,做大做强工艺美术产业要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要实现从小作坊到工厂、企业的转变。黄文寿是莆田木雕界较早成立公司并盖厂房的。他说,莆田有木雕工艺厂千家以上,但许多还处在小作坊的水平,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必须公司化经营。
第二个转变要实现从保守封闭转向信息共享。他说,莆田工艺美术城是政府投巨资建设的,如今汇聚了木雕、石雕、玉雕等上万件工艺品,集中展现了莆田传统工艺的精彩纷呈,这里打开了一扇更宽更广的行业窗口,使大家信息共享。过去工艺界大家各自为战,我的产品我的客户,你不知道;你的产品你的客户,我也不知道,信息比较封闭。如今众多企业汇集在此,同行业或不同行业,大家都可以互相参观、学习、交流,客户也能进行比较,这对工艺界的提升很有好处,最终可以带动整个行业发展。
第三个转变是民间艺人向艺术家转变。黄文寿说,一个普通的杯子几块钱,但如果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价值倍增,价格飙涨。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能工巧匠都转变为艺术家,关键要打造有层次的队伍,一定要有金字塔塔尖的顶级人才。
黄文寿还认为,培养下一代是莆田老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培养徒弟方面,他也有自己心得:性格泼辣型的徒弟让他学刻武将,斯文型的则教他学雕佛像。如此因性格施教,徒弟们不仅学得快,而且因为专攻长项,学得精。
刘国泰 :一名领军人心中的产业愿景
在沙龙上,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泰说,今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深入他的公司考察。李长春鼓励他要利用好文化产业政策,加快发展、做大市场。这让他倍受鼓舞,大大增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
刘国泰说,文化产业发展关键是要靠创意引领。集友公司去年被文化部、商务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个部委授予“海西国际油画艺术产业园”的称号和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称号,企业决定抓住这一契机,参与规划沿荔涵大道涵江段10公里的道路两侧建设的海西文化创意产业项目。
刘国泰认为,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利于发挥平台作用,吸引周边的创意产业往园区集聚,把零散变成集中,也有利于利用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发挥艺术家、大师的凝聚力,积极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有效整合资源,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用商业的形式运作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变成统一的、有竞争力的产业,把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做实。
林雪峰:一位珠宝商眼里的市场转换
在沙龙上,福建雪峰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雪峰说, “上塘金银珠宝首饰业的最初积累,靠的是上塘村民敢于跳出三分盐碱地外出打拼的勇气,靠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但一个产业要做大做强,靠个体还远远不够。零散的个体经不起风浪,要掌握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林雪峰说,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营销队伍和畅通的营销渠道。上世纪90年代,许多上塘人到当时全国最大的银饰批发市场———广东夹山镇、梅垅镇做销售。如今,他们把营销队伍也带回来,反而把夹山、梅垅发展成上塘的生产基地,由上塘人负责销售产品,这样更夯实了上塘首饰批发中心的地位。
为扶植产业壮大,上塘珠宝城采取以龙头企业带领多家中小企业联合投资的招商模式,让更多企业突破资金障碍。林雪峰说:“珠宝城的规划给了我很大希望。我希望再过五至七年,雪峰品牌也可以随‘中国·上塘’品牌在国内外打响。”(林文家 林俊禹 卓晋萍 郭文渊 蔡昊 陈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