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关于大中专毕业生户口人事档案“空挂”等问题的报道,引起了众多读者及主管部门的关注。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事档案管理属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不属市场竞争业务,未经设区市以上政府人事部门批准授权,人才中介机构不得从事该项业务。毕业生
在委托人事档案代管时,一定要看清人才中介机构的许可证是否有这方面的授权,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该负责人称,省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也接到反映称,一些没有资格代理就业(接收)手续和保管毕业生档案的人才中介机构,往往利用毕业生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采取压低就业服务费等做法,诱骗毕业生上当。结果有的毕业生找到单位后,档案、户口下落不明,无法办理就业(接收)手续;有的虽然办了就业(接收)手续,但在日后办理转正定级、工龄核定、干部身份保留、调整工作单位、档案调转、评定职称、出国政审、开具婚育等证明,以及办理社会保险时仍会遇到麻烦。
该负责人指出,只有政府人事部门授权的人才中介机构才有资格接受委托代理毕业生就业(接收)手续和保管毕业生人事档案;行业(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办的人才中介机构,只能代办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接收的毕业生就业手续,并保管毕业生人事档案;民营(私营)人才中介机构不能代办毕业生就业(接收)手续和保管人事档案。毕业生如果发现人才中介有违法违规行为,可向省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投诉,投诉电话:0591-7833713。
中介圈钱四大歪招
据了解,现在在福州,有资格举办人才交流会的只有少数几家中介,许多中介都是靠收取毕业生的人事档案管理费维持。以往由于收费标准较高,一家中等规模中介只要代理几百份人事档案便可以衣食无忧。但现在情形完全不同,收费标准大幅下降,一份人事档案年寄存费在300元左右,还得四处招揽,因此福州几乎每家人才中介机构都在高校附近设立分支机构。
一些人才中介为此还聘用业务员,比如有的人才中介规定,如果业务员能够揽到50名待就业毕业生,那么这50名就按标准收费,超出的名额则由业务员自己定价。这样,有的业务员便乘机以低价招揽,口头承诺200元就可寄存全年的人事档案,收到钱后,业务员并没将这些人签订的人事档案托管协议交给所在的人才中介,而是卷款而逃。
福州一家省级人才中介负责人透露,目前人才中介市场竞争格外激烈,人才中介机构套取人事档案代理服务费的途径、手法很多,但最常使用的有如下四种:
空手套白狼
每年7月份前后,人事部门开始为毕业生办理派遣手续,按福建省现有政策规定,离校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户口迁回生源地,人事档案两年内可免费寄存在学校所在地或生源所在地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机构。一些中介便打起时间差,在毕业生户口人事档案迁回生源地之后(8月份以后),与不知情的毕业生签订户口人事档案委托代理合同,收取代理费用,既不用管理档案又能坐收其利。
偷天换日
人事部门一般依据人才中介提供的毕业生就业呈报表上的接收单位签发报到证,一些人才中介机构便在就业呈报表上做起文章,比如某学生原本的接受单位是福州闽侯某一单位,在就业呈报时,人才中介机构有意将“闽侯”两字省略,这样接收单位就改在福州,毕业生也就有了正当落户的理由,毕业生高兴,中介也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财源。
放长线钓大鱼
很多人才中介在毕业生离校前都会在高校做宣传,声称能够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户口人事档案挂靠手续,且承诺不收费。个别高校相关部门出于提高该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考虑,也会将待就业毕业生的户口人事档案推荐给人才中介,而当毕业生要到中介办理调转等相关手续时,中介就翻脸不认人了,不交钱不办理。
集体“挂靠”
人才中介与在榕企业、单位相互勾结,由人才中介联系毕业生,再由单位集体“接收”后,向人事部门呈报,因为有了接收单位,户口也就顺利留在福州,收费也就名正言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