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卢展工走访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

来自: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00
4月23日至24日,省长卢展工和副省长汪毅夫、陈芸一起,用三个半天的时间,走访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在三所高校,卢展工一行参观实验室、察看图书馆,进食堂、看宿舍,与青年学子亲切交谈,向教授专家虚心讨教。一路看,一路问,一路谈感想,体现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福建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

  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福大、师大和农林大学,都是福建省办学水平较高、科研力量雄厚的省属高等院校,近年来,他们发挥教学、科研优势,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努力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动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对于这一点,卢展工特别赞赏。

  卢展工此行的第一站就是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魏可镁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则由福大副校长、留美博士傅贤智挂帅,他们的研究项目走的都是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了解到魏教授的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傅博士的光催化净化系列产品都已产业化,开始发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卢展工鼓励两位教授继续走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路子,积极开拓市场,为省内的大型企业和社会事业提供配套服务。

  福建农林大学的植物病理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学科带头人谢联辉教授1991年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心,卢展工认真听取了情况介绍。听说近年来中心的研究领域已经迅速拓展到动物病毒和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完成了重大动植物病毒检测和海藻生物制品的研究,他十分高兴,希望中心的科研人员在谢院士的带领下,继续努力,为防止有害生物入侵和推动福建省海洋生物的开发作出更大贡献。

  在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中心,卢展工遇到了一群农村妇女,她们都是省定扶贫村的妇女主任,专门前来学习用菌草培育食用菌的技术。所谓“菌草技术”,就是用菌草代替林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好的特点,在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十分实用。卢展工向妇女主任们详细了解菌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得知她们学习、掌握得很好,卢展工十分高兴。他说:“村里的妇女主任到高等院校来学技术,说明农林大学为基层服务的意识很强。高校就是要发挥科技的优势和潜力,为社会服务,好的实用技术要加快推广。现在农民增收的愿望十分强烈,一项好技术,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为基层服务、为农村服务,这也是‘三个代表’和‘两个务必’的具体体现。”

  卢展工一行还参观了王钦敏教授领导的福大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谢树森教授领导的师大生物医学光子学实验室,对他们为“数字福建”建设、为临床医学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创新才有发展,才有成果,才有活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省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是卢展工此行探讨的问题。在福建农林大学,卢展工专程前往昌融学生公寓参观。这个学生公寓项目可容纳7800名学生,是学校依托社会资金兴建的,公寓整洁漂亮,管理规范。在宿舍里,卢展工与正在自习的农村区域经济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攀谈起来,从一年要交多少学费、生活习不习惯到有没有享受奖学金、助学金都一一问到。看到学生们精神状态良好,对学校生活也很满意,卢展工舒心地笑了。他还特别叮嘱同学们要注意身体,尤其要搞好个人卫生,预防疾病。

  对于学校引进社会资金办后勤,卢展工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他说,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方设法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在调研中,卢展工了解到,近些年,三所高校在人事制度、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后勤社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对他们表现出的强烈创新意识,卢展工十分赞赏。他说,高等教育发展,要走社会力量办学、政府扶持办学、联合办学、依托办学的路子,必须在体制、机制、方法创新上找出路。只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只有创新,才会有成果;只有创新,才会有活力;只有创新,才会提高层次;只有创新,才会拓展思路。

  调研中,卢展工还十分强调,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在福建师范大学,他专程看望了中国文学系的三位老教授孙绍振、姚春树和齐裕焜,希望他们好好保重身体,为国家多培养人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