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一个伟大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回眸中国共产党9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无数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在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与不懈追求中铸就了辉煌。辉煌成就鼓舞人心,崇高使命催人奋进。本报今起推出“先锋颂”专栏,热情讴歌八闽大地涌现出的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希望全省广大党员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创先争优,为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年年好,节节高!”7日,龙岩古田镇五龙村民俗广场,回响着一阵阵激昂欢快的呐喊。
沐浴着初夏的喜雨,走进五龙村,人们顿时为这里热闹的景象所震撼。许多游客与演员一起跳起欢快的“年年好·节节高”舞,不少人用相机记录下这欢乐的时光。自从去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五龙村与老区人民一起过年,“年年好·节节高”舞的名气传遍大江南北,在五龙村民俗广场欣赏“年年好·节节高”舞,成了游客的必选项目之一。
“另一个必选项目是什么呢?”村党支部书记廖德方考起了记者。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廖德方揭开了“谜底”:“到五龙村‘农家乐’品尝五龙农家饭菜嘛!”
廖德方告诉记者,“我们村党支部牢记总书记嘱托,带领村民发展‘农家乐’,如今,五龙‘农家乐’空前火爆,这是我们老区人民的福气。”
记者在五龙村看到,“红军客栈”、“知青人家”等极具特色的“农家乐”让人流连忘返。硬化的道路通向各家各户,独具客家特色的楼房,火红的灯笼,沿途水车、谷仓等模型景观令人回味,五龙村民俗文化广场欢声笑语,红火的“农家乐”餐馆宾客满堂,村民们绽开幸福甜美的笑脸。
廖德方介绍,在五龙村党支部带领下,村两委把“农家乐”作为主导产业来抓,村里成立了“农家乐”联合体,通过“支部+协会”模式,组织带动全村群众举办“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党员廖德秋抓住机遇,将自家的二层小楼装饰一新,建成全村第一家红色旅游“农家乐”休闲山庄——福龙知青人家,生意挺红火,龙岩、厦门以及周边广东、江西等地的游客经常来光顾。看到这种情况,村民们纷纷效仿,五龙村的红色“农家乐”旅游项目很快发展了起来。目前,已发展会员22家,从业人员86人,接待能力达2000人/次,住宿能力达185人/天。同时,以古田红军剧社为载体,组建了五龙民俗表演队,定期开展民俗表演。一年多来,五龙村已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其中“农家乐”示范户每月纯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旅游正成为当地的新兴产业,并带动小城镇建设步伐。
在此基础上,五龙村党支部及时引导“农家乐”上层次,全面启动了“农家乐”管理中心、扩建远程教育网络、党员创业基金等10个项目。该村党支部组建党员、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主动服务游客,服务五龙村发展;村里制订了《村容村貌管理办法》、《旅游从业人员自律规定》等系列规章制度,设立党员卫生监督岗,组成清洁卫生服务队,改善旅游环境。去年,五龙村被市、县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典型和“红土先锋党支部”。
“今天,我们准备了10多桌饭菜接待游客。春节以来,我们平均每天都要接待十五六桌的游客。”7日,五龙村张唐妹老人家一片忙碌,正在备菜的服务员小马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通过发展‘农家乐’,村里的变化可真不小。”廖德方扳起指头一一道来:村里很多旧房子修葺一新,大部分都粉上了白色;投资160万元铺设了村主道水泥路面和3公里的自行车赛道,村里装上了60多盏路灯,新建了6个垃圾池,垃圾有专人收集……去年以来,五龙村已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全村人均增收近2000元。乡村旅游成了五龙村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如今的五龙村人经济收入增加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建党90周年快到了,游客多了,车子多了,村道要扩宽,停车场要扩大……”这几天,廖德方又到村民家里宣传开了。
在村部,记者看到一座精美别致的八角亭,上书“感恩亭”。廖德方激动地说,为了感谢总书记对古田人民的殷切关怀,村民们自发筹集资金建此亭,让世代牢记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常怀感恩之心、进取之志,弘扬苏区精神,创造美好明天。(张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