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6月17日A14版曾报道闽侯县荆溪镇关东村发现距今4000年的仁山遗址。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今起对仁山遗址启动勘测工作,还将对花云溪流域、大目溪流域等几处保存较好的遗址进行勘测。
据昙石山博物馆工作人员朱燕英介绍,5月以来,他们启动了闽江下游流域史前遗址调查。近一个月,他们在闽侯白沙、荆溪等地发现了22处史前遗址,其中溪头遗址周边发现8处,大目溪遗址发现4处,汶溪发现1处,荆溪一带发现9处。 “仁山遗址”距今4000年。
朱燕英说:“从正在取土的断层上看,有一米多厚的文化堆积层,这里发现的多数是黄瓜山、黄土仑时期的陶片,纹饰种类繁多,器形多样,有助我们加深对史前聚落分布的认识。”
目前,博物馆方面已经从河南洛阳请来钻探队,准备勘测这一处遗址。今日,洛阳钻探队将到现场作业,确定这一处史前遗址的范围、文化层厚度。
此外,钻探队还将对花云溪流域、大目溪流域等几处遗址进行勘测,勘测工作结束后将选取比较有典型意义的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已初步确定启动仁山遗址的抢救性发掘考古工作。
据介绍,目前发现的这些遗址虽然在年代上没有突破昙石山文化遗址,但显示了不同时期的特点。这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省史前时期闽江流域聚落规模在不断扩大,社会复杂化趋势逐渐明显。
据悉,研究史前遗迹,有助于还原老祖宗的生活。比如说,多处遗址上都有一种黄色、片状的石块,这是史前人类生活中一种重要工具,叫做石锛。
把一种叫“砺石”的磨刀石磨成长方形,单面有刃,就成了石锛。石锛安上木柄,可用来砍伐、刨土,这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考古人员还在调查中发现贝丘遗址,这表明,五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量食用贝类,这为进一步研究闽江下游史前居民的生活方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次调查中还发现了1件青铜矛的残件。福建地区较中原地区发展比较落后,出土的青铜器不多,这次能发现一个残片,已经非常难得。“将来进一步研究闽江下游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朱燕英说。(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曾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