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来闽外省游客市场特征分析与拓展思路

来自:上海福建人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22

“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业发展迅速。根据省旅游局与省统计局历年所做的国内旅游市场抽样调查报告,全省国内旅游人数累计达44505.39万人次,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其中来闽外省游客累计达11235.97万人次,年均增长14.1%。国内旅游收入累计达4473.54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4%;其中外省游客在闽消费累计2424.3亿元,年均增长15.3%。

一、来闽外省游客市场特征

1.来闽外省游客人数增长起伏变化较大。“十一五”头两年增速达两位数,但略低于国内游客增长速度,主要原因是本省一日游游客增速明显(“十一五”年均增长22.9%),拉高了国内游客增幅;2008年,受国内休假制度调整、冰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会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多因素叠加影响,外省游客下降明显,负增长9.3%;2009年之后,由于我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形象宣传与市场营销力度加大、交通可进入条件改善,特别是沿海动车的开通,来闽外省游客反弹增长,增幅高达37.93%;2010年,增速虽有回落,仍达到19.1%(见图1)。

图1 

2.来闽外省游客占我省国内游客比重较低。 “十一五”时期,外省游客占国内游客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平稳,平均比重为25.25%,说明我省的国内游客中,本省游客居多,占74.75%。外省游客均是过夜游客,占全省过夜游客比重平均为41.41%,除2008年有所下降,均逐年提升,尤其是2009、2010两年,随着外省游客人数的高位增长,比重分别达45.6%、46.5%的高位(见图2),接近一半。

图2

3.外省游客在闽消费是我省旅游收入主要来源。“十一五”时期,外省游客在闽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5.3%,高于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0.9个百分点,高于外省游客人数的年均增长率1.2个百分点。外省游客在闽消费占国内旅游收入比重平均达54.19%,比外省游客人数占国内游客人数的比重高出近29个百分点,2010年更高出31.2个百分点(见图2、图3)。外省游客以四分之一的人数比重实现超过百分五十的消费比重,说明外省游客在闽消费是我省旅游收入的主体支撑。

图3

  4.来闽外省游客市场以福建周边为主。来闽外省游客分布全国各省市,但主要集中于七个省份,占全部外省游客的62.1%(见图4)。其中广东、浙江和江西三省来闽游客人数位居前三位,“十一五”期间各自累计均超千万,三省合计共占外省游客比重37.23%,占全省国内游客比重为9.4%;其余依次是上海、江苏、湖南、北京等省市,占外省游客比重分别为7.73%、7.19%、5.06%、4.8%。粤浙赣三省来闽游客加上福建本省游客,占我省国内游客比重达84.15%,说明我省旅游客源市场仍以本省及周边省份为主,中长线市场客源偏少,仅是区域性市场。

图4

5.休闲观光游客占据国内游客主体。“十一五”期间的抽样调查,缺乏外省游客出游目的结构的相关数据。在国内游客中,休闲观光游客占52.17%,其余依次是探亲访友占14.2%、公务占11.86%、经商占6.77%、会议占4.24%等。外省游客中,不同结构的游客比重可能与国内游客有所不同,但差别应不会太大。

6.散客出游是来闽外省游客主要出游方式。散客出游(即个人亲友结伴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4.58%,占外省游客比重多在百分五十以上(见图5,2007年数据缺失)。散客居多,一方面说明外省游客主要来源于福建周边,另一方面说明非休闲观光游客比重较高。单位组织出游的外省游客增长最快,年均增长18.3%,占外省游客比重在百分二十左右,2010年最高为26.8%。

图5

7.旅行社组织的来闽外省游客增速较缓,比重走低。“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仅有5.8%,且变化起伏较大(见图6)。2009年之后,省政府出台入境入闽旅游奖励政策,加上市场营销力度加大,交通可进入条件进一步改善,旅行社组织外省游客来闽明显增长。所占比重则呈逐渐走低态势(见图7):旅行社组织的外省游客占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游客比重平均为36.94%,2010年比2005年降低了17.85个百分点;占外省游客人数的平均比重为20.56%,2010年比2005年降低了7.3个百分点;占国内游客人数的平均比重为5.19%,2010年也比2005年降低了2.17个百分点。旅行社组织的外省游客增长远低于其它出游方式的外省游客增长,也低于各种出游方式的国内游客、本省游客的增长,既说明我省在全国知名的旅游精品不多,难以吸引长线游客,也说明旅行社招徕外省客源能力较弱,仍以本省为主要客源市场。

图6

图7

  8.来闽外省游客首次率与回头率保持平稳。首次来闽外省游客人数的增长与市场营销成效关系密切。“十一五”时期表现出前降后升态势,2008年为谷底,负增长2.37%,年均增长14.1%,与全部外省游客年均增长率相同。首次来闽外省游客占全部外省游客比重,除2009年最低为56.2%之外,其余年份均在百分六十以上,五年平均为61.76%(见图8)。

图8

  回头率与首次率是此长彼消的对应关系,“十一五”平均比重为38.24%。外省游客的回头客人数增长骤升骤降,变化较大,但大体与外省游客人数增长趋势相同,年均增长14%(见图9)。由于外省回头客的构成复杂,影响回头率的因素也比较复杂,应是旅游产品供给、营销、服务以及经济环境、经贸文化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图9

  9.外省游客人均在闽逗留时间不断减少。2007年最高为2.8天,之后逐年下降,2010年最低为2.1天,且低于2005年的2.4天(见图10)。这种下降趋势,与本省多日游游客人均逗留时间逐年下降趋势一致。交通条件改善、旅途时间缩短,应是直接原因;缺乏可与厦门武夷山相媲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的精品旅游目的地,中长线市场游客比重偏低,应是根本原因。

图10

  10.外省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有所下降。虽大大高于本省游客消费水平,但“十一五”期间提高不明显(见图11)。2008年最高为2256元,2010年为2167元,比2005年的2052元多115元,增长5.6%。如考虑“十一五”期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12.6%(年均增长2.4%),则2010年外省游客人均消费水平比2005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原因应与外省游客在闽逗留时间减少相关联,也说明我省旅游消费项目缺少变化,不够丰富。

图11

  二、外省游客市场拓展思路

  1、进一步加大省外客源市场的开拓力度。来闽外省游客及其消费的增长,是构建“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的主要衡量指标,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应当把开拓省外客源市场作为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知名度与美誉度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核心要素。要着眼于提升福建旅游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福建旅游形象宣传。尤其要注重旅游形象宣传的策划包装,采取切实有效策略,增强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外省游客来闽旅游的首选率。北京与天津、上海及苏杭、广东及港澳是我国主要的三大客源市场,引领国内旅游消费时尚。应当明晰客源市场定位,突出重点,加强京津、苏沪杭等主体市场的开拓。

  2、加快培育若干全国知名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十一五期间”我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仍然还仅是厦门、武夷山两地,十几年没有多大变化,影响全国市场的深入拓展。尽管近年来福建土楼、泰宁等地发展迅速,但无论是旅游产业成熟度,还是旅游市场知名度,与厦门、武夷山相比差距较远,对省外游客吸引力还不强。因此,尽快培育若干可与厦门、武夷山相媲美的全国知名的新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延长外省游客在闽逗留时间,丰富在闽旅游内容,是今后旅游产品建设的重点所在。要有重点的选择2—3个(不可太多)发展基础较好的新兴旅游目的地(景区),重点扶持,加快开发,建成旅游精品,并对外集中强力推介,提升其在全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切实提升旅行社招徕省外客源实效。旅行社招徕客源总体比重不高,这是当前旅游市场的共性特征。但旅行社组织的主要是休闲观光游客,旅行社组织出游在中长线旅游市场仍是游客的主要选择,因此旅行社是开拓省外市场的生力军。要引导旅行社将拓展省外客源市场作为主要任务。继续实行并完善入闽旅游奖励政策,激励旅行社招徕省外客源的积极性,可考虑将奖励政策与重点市场营销拓展相结合,以提升政策实效。同时,鼓励旅行社积极创新,更好的适应散客旅游时代,不断开拓省外旅游市场。

  4、注重公务商务旅游市场开发。公务商务(包括公务、经商、会议等)旅行者消费水平较高,对旅游收入增长贡献较大。公务商务旅行者人数的增长反映一个地方经济活跃程度,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环境、经贸文化活动等。我省近年公务商务旅行者数量与比重虽有所提高,但其中经商者比重偏低。应当把旅游形象宣传与全省经济发展的形象宣传有机结合,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会展产业,注重经贸文化活动与旅游相结合,以吸引更多的公务商务旅行者。要强化旅游资讯等旅游公共服务,把公务商务旅行者转化为观光休闲游客。

  5、扩大外省游客消费领域和消费水平。旅游收入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目的所占。要着眼扩大外省游客在闽消费,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开发水平,丰富旅游内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积极发展文化娱乐、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业态,延伸旅游消费链,提高游客消费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