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 福建省林业厅积极探索带动林农与林业职工增收致富新途径,创新推出了“森林人家”森林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森林所形成的环境和景观为依托,利用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乡土特色产品,为游客提供吃、住、游、娱、购等旅游服务的休闲林业产品。自2007年正式推出至今,该省“森林人家”示范点和授牌点已达300多户,发展势头良好,在促进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府引领,模式多样,科学规划,规范发展
为打造“森林人家”旅游品牌,福建省林业厅首先成立了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工作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以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为重点,推动全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措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大户)投资、职工参与、农户联动”的原则,通过试点扶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宣传、统一管理等措施强化运作,积极发动农户、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森林人家建设。其中漳平木村林产品有限公司投资的漳平九鹏溪森林人家,属企业(大户)投资模式;浦城县富岭镇匡山森林人家,属林农投工投劳建设的模式;武夷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武夷源森林人家,属转岗分流的林场职工参与经营的模式。
福建推进森林人家旅游品牌建设的几个步骤:
1.做好规划,规范管理
为了避免盲目发展和无序竞争,福建省林业厅组织制定“森林人家”发展总体规划,遵循高起点、有特色的原则,与全省“海峡西岸乡村游”、“5155”计划有效衔接。同时,先后制定了《森林人家管理暂行办法》、《森林人家建设指导意见》、《省级森林人家示范点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森林人家基本条件》与《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也已通过专家评审。这些规划、标准与规范的陆续出台,使“森林人家”的管理和建设有章可循,做到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
2.授牌经营
福建省林业厅对森林人家经营户进行资格审核,将符合规范的乡村旅游点纳入森林人家管理范畴,实行授牌经营,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要求或不达标的经营户实行摘牌处理。授牌经营规范了森林人家管理,提升了森林人家品质,森林人家品牌效应日益凸现。
3.组织培训
在福建省林业厅领导下,该省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各类森林人家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短期培训班,邀请旅游专家讲授生态旅游、森林文化、森林人家管理和旅游服务技能等方面知识,累计培训2000多人次。增强了森林人家经营户的业务素质,提高了森林人家的经营和服务水平。
示范带动,总结推广,资金扶持,星级管理
从2008年始,福建省林业厅共确定了20处森林人家省级示范点,并予以重点扶持和打造。该厅不仅通过筛选、实地考察,组织专家深入各个示范点进行森林人家规划建设指导,还积极开展最佳线路网络评选等活动,使福建省逐步形成了以武夷山、宁德、龙岩等三个地区为龙头的三条“森林人家”示范旅游线路,带动了森林人家的快速发展。
对列入授牌点的单位和经营户,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均给予相应的支持。几年来,各级政府筹集3000多万元资金运作森林人家品牌,其中包括2010年厦门市财政投资5000万元,在同安区莲花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建设四星级的金光湖森林人家,南平、三明等市连续三年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森林人家,加快了森林人家的建设步伐。
星级管理对建设森林人家有较好的促进作用。2010年,福建省林业厅出台了《森林人家等级评定实施方案》,对森林人家等级评定的各项工作做出具体规定,统一制作和发放森林人家等级标志和证书。截至目前,该省林业厅已先后组织专家对该省20多处条件较好的森林人家进行了等级评定,并授予漳平九鹏溪、厦门同安金光湖、三明月亮湾等6处为四星级“森林人家”,授予莆田笛韵等15处为三星级森林人家,促进了森林人家的质量提升。
加强促销,树立形象,打造品牌,促进发展
近年,福建省林业厅高度重视对“森林人家”的宣传,统一组织森林人家的宣传促销,采取推广森林人家歌曲、制作系列风光片、组织“十佳森林人家”评选等多种形式,使森林人家品牌迅速深入人心。2011年,福建省林业厅大规模开展森林人家宣传活动:发行《福建林业》森林旅游专刊,展示该省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的建设成就;与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携手推出了“走进山水森林,体验健康生活”专题节目,倡导游客走进森林公园、走进森林人家;拨出专款拍摄了森林公园和森林人家专题片,并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绿色之旅’暨最具体验价值的十佳‘森林人家’评选”活动,广泛宣传森林人家的建设发展成就。2011年,福建省林业厅先后投入资金约200万元统一定制印有森林人家品牌标识的宣传产品(如餐具、服装、幌旗、灯笼、遮阳伞等),免费配送给该省森林人家示范点与授牌点,营造森林人家品牌的统一形象。还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和评定,于201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森林人家商标。
森林人家旅游品牌的确立,不仅带动了省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在以下五个方面有突出的成效。
1.目前森林人家已成为福建省林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前三季度,福建省森林人家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创社会产值达亿元。位于泰宁大金湖之畔、猫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水际村森林人家,是该省首批森林人家示范点,该村现已发展森林人家经营户43户,2010年共接待游客52万人次,全村旅游收入达410万元,占总收入的72.6%,农民人均收入达9700元,成为当地旅游经济专业村。坐落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的大安源森林人家,旅游旺季时每天游客上千人,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
2.森林人家在增加当地林农收入,带动当地乡风文明建设、改善乡村卫生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武夷山武夷源森林人家是在全面禁伐的四新采育场基础上建立的,森林人家开发,不但解决了采育场职工再就业,还带动了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他们发展养蜂户10户、茶叶加工厂2处、香菇种植户1户,林农收入大幅提高,户均收入从几年前的二三千元增加到万元以上,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村容村貌不断改善。浦城匡山、宁德上今贝、龙岩洋畲、莆田笛韵等一批森林人家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3.森林人家缓解了森林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福建属于南方重点林区,林农占农村人口的比例高,该省286万公顷森林被划定为生态公益林,使相当一部分林农失去了传统经营林业的条件,如何解决公益林保护与林农生活出路的矛盾,成为巩固林改成果、推进配套改革的重要工作。森林人家把砍树人变为看树人,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促进了森林资源保护。位于匡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境内的浦城县双同村,积极发展森林旅游,建设匡山“森林人家”,年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近6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由当初“五十炉灶二十光,有女不嫁双同郎;三餐吃着包谷饭,缺粮缺钱缺姑娘”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如今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获评“南平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省级生态文明村”。
4.森林人家弘扬了森林生态文化
森林人家建设坚持以森林文化为主导,把森林文化与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打造一种生态型的休闲健康旅游产品。莆田市大洋乡杏山村笛韵森林人家,以“家庭乐队、家庭电影队、家庭导游队”为载体,以“走一趟红军路、吃一顿红军饭、唱一首红军歌、看一部红军电影”的形式,让游客体验红色之旅与绿野之游,在感受森林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2010年,笛韵“森林人家”共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5万元。
5.森林人家推动了生态旅游产品升级
森林人家品牌突出了“家”的概念,让旅游者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回得来,促进了生态旅游区从传统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和参与体验型转变。福州旗山森林人家,通过对原有房屋进行装修改建、配套必要的设施后,建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旅馆,以经营餐饮业为主,利用林区动植物资源和乡土产品,加工成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绿色乡土食物,同时又兼营休闲、登山、垂钓、住宿等旅游产品开发,让游客与自然亲密接触,处处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清新气息。目前,旗山森林人家每年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