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文 / 记者 许晓红 图 / 由徐家汇街道提供
南丹路40号,是一幢四层楼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是原徐家汇大修道院,后来作为区政府办公地。现在,这幢楼已经完成整体修缮,其底楼将以公共文化空间“徐汇区汇展示厅”的面貌,向市民开放参观。春节期间是特别开放日,具体时间:2月6日下午1:00-4:30,2月7日上午9:00-11:30,2月8日至10日下午1:00-4:30,2月11日至13日全天9:00-16:30。
走得进的老建筑
徐家汇自晚明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得名后开启中西方文明交往,也是西学东渐的一个窗口,留下了一大批历史人文建筑,徐家汇天主堂、大修道院、藏书楼、观象台、徐汇中学崇思楼、市四中学启明楼、上海老站以及土山湾牌楼等等,形成了徐家汇地区深厚的文化印迹。2012年,“徐家汇源”因丰富的人文资源被评为全国第一个没有围墙的4A级开放式旅游景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历史的载体。徐汇区的历史渊源,使得这里汇集了大规模的老洋房老建筑、名人故居。近年来,通过政府、企业和名人家属等多方努力和支持,把一些优美而有故事的老建筑经过修缮和调整,正在变成公共文化休闲场所,相继开发了武康庭、衡山坊,去年9月东湖绿地开放,今年,张乐平故居、柯灵故居即将相继开放,届时和2011年开放的巴金故居形成文学名匠故居的“三角带”。草婴书房、克莱门公寓等也已列入逐步开放计划中。对这些具有历史代表性的老房子,市民不再只是站在门口看看外观,还能够走进去体验、参观。
“老洋房资源是上海的是我们大家的。”区委书记莫负春在去年10月参加与市民对话的媒体节目中表示,政府也在腾地调整,资源置换,用于公共服务,大修道院底层开放出来后,接下来,曾用于区政协办公的夏衍故居、湖南街道所在的修道院公寓等,都将逐步地进行调整,成为市民可以走得进去的公共文化空间。
修缮设计恢复历史原状
大修道院于1928年11月20日奠基,次年10月30日落成,砖木结构,立面对称分段,两侧古典式山花烘托着中央精美高大的巴洛克式山花,建筑同时带有哥特式风格的装饰元素,朴实稳重又不失丰富。
大修道院历经岁月磨砺,在长年的使用中,建筑的容颜几经改变。经过缜密的调查、精心的设计,曾经消失了的、精致的立面中央巴洛克山花得到修复重新面世。传统的构造得以保留并为人所知,维持了建筑年代感和历史场所感。
别致的哥特式外窗,精致的外窗木百叶,隐藏在水磨石地坪下的马赛克,暗藏于墙体后的木栏杆,白色涂料掩盖的奠基碑……这些被岁月遗忘的细部在施工中不断被发现,得以修复。一度丢失的记忆再次得到传承。
尤其经过研究设计,修复了建筑曾有的礼堂空间,修缮后的北侧汇厅,顶部的木天花和木肋条、正前方墙面的镶彩玻璃、两边的拱券窗,造型优美,气势不凡,再现崇高、壮美的建筑风格。
展示徐家汇变迁历程
开放的底层命名为“徐汇区汇展示厅”,内部格局分为4个展厅和南厅、汇厅、声音长廊。自开放日起,在4个展厅里举办首展《更新·历程——徐家汇变迁图片展》。其中东一厅的展出图片主要还原大修道院时期的场景,外观模型,修缮过程中重要的修复记录,保留下来的建筑实物,如天花、吊顶、砖瓦等。东二厅展出的是历史中的徐家汇,一百多年来重要的科学、教育、宗教的老建筑图片。西二厅展出改革开放前后,徐家汇的商圈、地铁、高架、公园等建设兴起,周边的肇嘉浜路、漕溪北路沿线包括上海体育场馆、上海南站等风貌变化。西一厅展现的是现在的美丽徐家汇。位于东西厅之间的南厅,用于会客接待,墙上将展示西岸现代艺术家们的油画作品。
展陈布置采用极简形式,烘托建筑历史感。展出图片数百张,有大修道院奠基时的历史照片、1948 年大修道院航拍图,1940年代的徐家汇天主堂做礼拜和圣诞节时的情景,1950年代的漕溪北路,徐家汇、轻轨的早期航拍图,上海南站连续五年的变化等等,以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像资料,不乏难得一见的珍贵画面。展厅内还放置了5架电子屏,滚动播放历史影像。据透露,未来这里还将举办高端的文化、艺术、建筑展,现在的双面展板可拆卸、移动,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不对建筑本身产生任何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厅和南厅呈一字型排列,一条长长的走廊将它们连接起来,走廊上摆放着6把休息椅,旁边配置了音频设备,参观者可以聆听不同年代的新闻等音频资料。沿着这条长廊,由东向西经过一个个展厅,一步一步,从历史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