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城市节庆要讲实效

来自:福建旅游之窗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620
    如今,城市节庆活动越来越多,但不少地方的节庆活动表面热闹,实则劳民伤财。

    节日为何多起来?

    许多地方为何热衷办节?原因之一是,节庆活动办好了,不仅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收益,也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对发展旅游、招商引资、促进就业都有积极作用。

    可以说,办节已成为国内许多地方经营城市的一个形式。然而,应该看到,一些地方的节庆活动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千篇一律的开幕式,然后就是招商引资,大同小异。一些地方盲目办节,拍脑袋决策,没有做好市场调研,想当然办节,看人家办节赚了钱、引了资,就想跟着也办节赚钱引资。城市办节多由政府牵头,甚至由财政拨专款,少则数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加上动用各种行政力量,向企业摊派,甚至让个人捐款。这样办节劳民伤财,百姓怨声不断。

    如何让节庆活动办出实效?近日,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举行了“节庆文化与城市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一些城市的代表结合自己办节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些思路。

    办节要找准特色

    人们总是羡慕办得好的城市节日,它们不仅知名度很高,每年还有相当可观的收入。如美国的格莱美音乐节,荷兰海牙的北海爵士音乐节,德国慕尼黑的啤酒节,西班牙的斗牛节等等。

    其实,这些节日之所以办得成功,关键在于有特色,是别人无法取代的。如格莱美已经形成自己的权威性,是全世界音乐人聚会的一次盛典;喜欢爵士音乐的人,都会赶去参加北海音乐节;而慕尼黑啤酒节饮酒狂欢的氛围,更是无节能比;喜欢挑战的人们,自然对斗牛节情有独钟……

    因此,办节要找准特色,要与地域、地区文化结合起来。经济学家陈淮认为,特别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资源,办节要充分利用区域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

    目前国内城市节庆活动虽多,但很少真正有很大影响的。其中固然有办节时间短的原因,但更是因为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城市办节都是所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但真正在文化搭台上下的功夫不够,急功近利,形不成真正的知名度。

    要靠节日本身赚钱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办节城市介绍他们的经验时,几乎从没谈到招商引资,这与我们办节的目的截然不同。但他们获益颇丰,这颇值得研究。他们大多是为节而节,把节本身办好就能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带动消费,促进就业。他们靠节日自身的门票、宾馆饭店、餐饮等收入获得盈利。

    格莱美音乐节,全球175个国家、约200个城市电视转播,20亿观众收看,仅电视转播收入就达32亿美元;慕尼黑啤酒节,综合收益每届约10亿欧元;荷兰海牙北海爵士音乐节,靠门票收入养节还有颇多盈余。

    来自国内外办节较为成功城市的代表一致认为,办节要实行市场化运作,条件成熟,可以公司化经营,尽量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非洲音乐节组委会放弃了由政府单独举办艺术节,选择与其他公司或企业共同举办。

    吴桥杂技艺术节的主办者总结多年办节实践认为,要摆脱官办模式,不要搞成“政绩工程”,要把节庆活动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和发展。

    潍坊从国际风筝节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办节要走向市场。20世纪80年代办风筝会之初,大量的财政投入和硬性摊派,使财政、企业和社会不堪重负,政府头痛、企业害怕、百姓反感。1998年,潍坊开始尝试市场化运作,提出了“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思路,大胆引入市场手段,把节会作为一种品牌来经营,财政不再拨款,六项重大文体活动通过招标都由企业冠名、赞助、承办。

    南宁民歌艺术节办节初期,也面临着巨额投资如何筹集的问题,他们探索市场运作模式,通过有价票证的使用、出售冠名权、赞助回赠、广告等方式,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2002年的民歌节,按照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新思路,取得较好市场效果。

    不求奢华求实效

    记者参加过国内一些城市节日的开幕式,大多是一台声光电交汇、出场演员众多、靠大牌明星支撑的晚会。据介绍,这样一台晚会,花费需上千万元,有的甚至达到三四千万元!如此昂贵的花费,有必要吗?

    说到底,办这样的开幕式,主要还是当地政府为了与别的城市攀比。你请了什么大牌明星,我要请的比你更有名,如此互相攀比,越搞规模越大,开销也就越大,反而丢掉了自己的特色。

    还有的城市靠行政命令,动员所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搞全市大巡游。光扎彩车、服装等道具开支,就又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举办节庆活动当然要有投入,要有热烈气氛,但钱要花得是地方,花得适度。把功夫用在营造当地的鲜明特色上,而不是摆阔气,讲排场,互相攀比,千篇一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