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是福建北大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随着黄衢南旅游黄金通道的规划建设,浦城旅游业踏进一方新的天地
据悉,我省旅游蓝图已于近日正式勾画出炉,到2005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约600亿元,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这为我市着力做大武夷旅游产业,加速发展旅游生态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对此,浦城县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浦城旅游业的发展,借用一句歌词“欲说当年好困惑”来形容很恰当。浦城多奇山,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90座,青山满目,名山垂史:有东越王烽火台遗址的仙楼山,江淹梦得生花之笔的梦笔山;有官贾云集的渔梁左驿,入闽通道的仙霞险岭;有文人学士诗文称颂的匡山,令徐霞客“兴不能遏”的浮盖山……这些名山,是时下人们踏青探幽、访古怀旧的极好去处。浦城多秀水,源头活水分别流注闽浙赣三省,干流南浦溪则为闽江源头,“闽江第一源”文化经济考察活动就选定在南浦溪畔举行首漂仪式;浦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上人才荟萃,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剧采茶戏曾名噪一时。然而,好山好水好风光,待在闺中少人赏。旅游设施不够完善,交通通讯不够发达,制约了该县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始终没有亮起来。
近年来,浦城县委、县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及时提出了“建设南接北连生态经济走廊”的构想,注重生态旅游经济的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为策应这一思路,浦城全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变县城“旧、狭、脏”形象,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改变了县城落后面貌,城区面积扩大了一倍,城市品味明显提高。
为了把旅游业做大,该县积极招商引资,为旅游业发展广开绿灯。通过内引外联,目前有十多批来自香港、台湾地区和上海、浙江等地的客商到浦城洽谈旅游投资项目。不久前,在上海经商的浦城籍企业家陈意明等无偿资助60万元资金铺设通往景区的水泥路;双同村支书李仕银还带领本村村民自筹资金70多万元拓宽“匡湖”通往匡山景区的旅游道路,浦城民间资本开始大规模介入旅游业。县里还聘请国家旅游规划专家饶荣标教授、福建农林大旅游、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刘伟平等8位专家学者以及省旅游信息中心、省旅游局相关处室负责人到浦城进行现场规划、资源考察和论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邀请省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单位帮助编辑《走进匡山》等旅游宣传书籍,并通过网上发布旅游信息,不断提升浦城山水风光的知名度。
借助武夷山“双世遗”的名牌效应,把浦城的旅游资源纳入大武夷旅游网络之中,并着力凸现地方特色,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是浦城应对发展旅游的又一重要举措。为此,在浦城搞旅游规划的专家提出的设想是融入大武夷生态经济圈,使之成为闽北的后花园和三江源生态环保边界旅游城市。注意打造好三大品牌:一是根据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具有千奇百怪的花岗岩造形石,以及有数百个地球火山爆发后近亿年地质变化形成的垒石洞群的特点,做好申报国家级地质公园的工作;二是做好匡山原始生态旅游区向上申报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工作。此山有数公里长的自然花带、数百棵黄山松和红豆杉,刘伯温、宋濂等历史名人曾在此驻赋。三是针对“三江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水流闽、浙、赣三省的特点,实施绿色屏障建设,积极争取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长远看,随着闽北大武夷旅游体系的完善,特别是省政府提出构筑三条战略通道之一的黄、衢、南旅游黄金通道的规划实施,为浦城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浦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独特的地域条件,大做边界旅游这篇文章,与周边县市的江郎山、三清山、千岛湖、黄山、武夷山形成棱形旅游网络,浦城旅游业明媚的春天快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