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瑞哲 通讯员 江倩倩 张文清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志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代理)、名誉所长黄旭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消息传来,其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师生深切缅怀黄旭华院士,难忘当年他掷地有声的誓言。
一生深潜,无声但有无穷力量
“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为数不多的访谈中,黄旭华的这段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他这一生,时刻准备着为国牺牲。
黄旭华生于1926年3月,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94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黄旭华自幼勤奋好学,但求学经历坎坷,于战火纷飞中树立了科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大学期间,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和培养下,加入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积极宣传进步思想,历尽风雨洗礼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黄旭华之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1958年,黄旭华被秘召入京,从此隐姓埋名、默默耕耘,30年“人间蒸发”,将满腔热血和智慧付诸中国核潜艇事业,与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一道白手起家、潜心钻研,铸就深海利剑,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誓言。
1974年,中国核潜艇首艇交付部队使用,黄旭华和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科研人员回顾其艰难研制历程时,总结提炼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1988年初,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但凡有一块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不严,都可能面临艇毁人亡的结局。作为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亲自上艇坐镇,随艇下潜至极限深度,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极限深潜试验的先例,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上海交大有“旭华路”“旭华班”
昨天的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调整为黑白色调,首页显著位置是“沉痛悼念黄旭华学长”的文章。在上海交大,黄旭华与“两把椅子”的故事一直是师生校友心目中的美谈。
2017年,黄旭华光荣当选为“全国道德模范”,和600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一起,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看到黄旭华年事已高,习近平总书记主动移开椅子,一再邀请黄旭华坐在自己身边,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此前,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大会现场,92岁高龄的黄旭华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也轻轻推开学校为他演讲准备的座椅,坚持站立着向大家讲述心中的“交大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为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国防事业,黄旭华在母校设立了“黄旭华奖学金”,以奖励学校矢志投身国防等重点行业的应届毕业生。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一条“旭华路”,交大还有一个“旭华班”。在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中,首次将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作为新增专业纳入强基计划,这一新增的强基专业定名为“旭华班”。
据悉,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将于2025年2月10日(星期一)上午10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