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商超顶流与上海的消费观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078
记者 林子璐
  新晋超市顶流胖东来,来上海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家胖东来的“爆改店”,是永辉超市“学习胖东来”自主调改的首家上海区域门店。
  据第一批前往的人的反馈,这家上海区域门店,气质是基本到位的:便民设施、明码标签、特色自选产品、优质鲜食,应有尽有,主打一个“好”看得见。
  在大型商超覆盖率极高的上海,首次开业能有这样的关注度,无疑是近年来“胖东来”模式走红的连锁反应。但熟悉上海商超格局的人,看到这样的模式,恐怕很难不想到另外一家非常相似的、已深耕上海五年的大型连锁超市:奥乐齐。
  胖东来的网红产品里有诸多胖东来自选,奥乐齐的自选率也达到90%;胖东来主打价格低品质好服务优,奥乐齐能在上海站稳脚跟,最初也是成功营造了品质生活的另一种形象。总结下来,“质价比”这个近一年里流行起来的消费关键词,最能概括这两家商超的共通之处。
  何为质价比?顾名思义,品质优势要有,价格优势也要有。对于惯做中间商的超市来说,增加自营品牌,无疑是打通质量与价格间平衡通路的必备选择。个中精髓,则是要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延续消费者的品质想象。
  很多人津津乐道奥乐齐落地上海时聪明的产品定位:不同于全球化战略中主打平价定位,奥乐齐刚来到上海时,锚定的是“一亿新中产”。当时的奥乐齐选择自抬身价,将大批门店开在社区,满足居民对于社区精品超市品质商品的需求,成功塑造了“品质”的品牌形象。
  而今,奥乐齐自有品牌商品的9.9元定价即使一卷再卷,也无损它原先努力营造的精品超市形象。“品质”与“价格”达到相对最优解,在上海,的确是个一招鲜吃遍天的好法子。
  和大多数人爱调侃的“沪币”消费不尽相同,作为全国最早的现代百货公司诞生地,上海消费观的精髓,同样可以被“质价比”概括。
  可以说,胖东来、奥乐齐要讲的消费观念,对上海来说,早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这和上海本土市民的消费观,本质没什么区别。
  无论是面子里子,抑或腔调内核,都是这座中国消费第一城所看重的。
  上海最早的商贸文化,可以追溯到百货公司时代。在零售业态尚且不尽发达的年代,百货公司定义了某种对“流行”“品质”的想象。精明的老上海人,常常为能在百货公司里淘到好用物件,买到时髦布料而自豪。要是被“斩冲头”,则是要不得的。
  另一个很有趣的上海市民生活习惯,也可窥见消费观念的一角,就是上海人最喜欢的业余活动,“轧马路”。它和当下流行的City Walk,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城市设计师Jeff Speck在《Walkable City》(适于步行的城市)一书中提到,越适合走路的地区,零售的消费越高,经济生命力越强。比如,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将其首都堪培拉的步行连接性提高10%,就相当于对经济注入21亿澳元(约合98亿元人民币)。
  而今,大型商超遍地开花的场景,无疑又是一种上海日常消费景观的展现:将品质生活的细节和追求,下沉到社区、街角,变成普通人日常生活里习惯成自然的一部分。
  也许这才是商超叙事的核心:当你购买东西的时候,你也在塑造你的日常生活。一个永远有热情追逐质价比的地方,怎么着都不会生活得太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