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走到蓝天下 拥抱真实的至爱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27
记者 简工博
  昨天节气小寒,但上海暖意融融。
  蓝天下的至爱“2025爱心全天大放送”活动如约而至,在上海已持续至第三十一届。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去年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全年募集款物9.8亿元,全年支出9.8亿元。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年来,累计总收入199.7亿元,历年累计总支出超过163.8亿元,累计受益人群近5500万人次。
  爱心与善意,在上海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我们看到,有社区阿姨跟专业老师学习心肺复苏术和AED除颤器的使用,“一定要试一试,学习没学习不一样”;有年轻人坐上轮椅体验行动不便老人出行困境,推广“悬空老人”爬楼机服务,“不要小看这点距离,对腿脚不好的人来说就是天堑”;有居民赶去慈善打卡点交换年货物资,捐款直接进入慈善机构账户,“举手之劳,既能丰富我所需要,也能帮助到别人。”
  大家助人的理由,朴素而实惠。就像学习急救技能的阿姨所说,“我愿意多付出精力学习一点专业技能,因为如果有一天我也遇到紧急情况,也会希望有人这样帮助我。”无疆大爱让人肃然起敬,凡人善举同样让人感动:他们的难我们感同身受,他们的善我们力所能及——他们,就是我们。
  然而,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崛起,让这样的凡人善举有时却被“另眼相看”,也面临新的压力:捐款往往要被比较数额,帮忙时常要被质疑动机,甚至救人也要被责难时间和姿态……一些人还对此总结出一套“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主要是利益竞争、资源争夺关系,只有自上而下的“施舍”,没有助人为乐,甚至半吊子地附和各种观点,“他人即地狱”“社会达尔文主义”“黑暗丛林法则”乃至人人“互卷互害”……大数据算法还在不断强化这样的偏见,一旦关注过少数负面新闻案例,就会源源不断地推送类似的观点和声音到人们面前,让偏见进一步固化。
  一直以来,上海以其契约精神和细节规范而闻名。而在互联网简单粗暴的标签之下,契约成了冷漠,规矩意味着疏离,细节则是“斤斤计较”。然而当我们放下手机,拨开互联网营造的层层迷雾,走进蓝天之下,投入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接触一个个具体的人,会发现这世界依然“值得”,上海这座城市如此可爱。
  事实上,再精细的规则也无法涵盖每一种情况,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在规则范围内适当让渡自己的权利,以实现包括自己在内的共赢。如果说规则是维持社会前行的系统,那么这些自发让渡就是一些系统末梢处的润滑剂,确保社会这架复杂仪器正常高效运转。慈善正是基于善意、发于自愿的一次再分配。今年蓝天下的至爱“2025爱心全天大放送”活动主题是“帮助他人,阳光自己”,恰如其分地传递出上海人对慈善的理解,持续三十一届的活动也彰显了上海这座很有契约精神的城市,同样充满生机,充满温度。
  凡人善举,也是普通人对政府和社会组织投出的信任票和支持票。曾有地方社会管理方式出现争议,直观反应就是当年的社会募捐数额明显下降。许多次事实也证明,在自身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人们才更乐于自愿让渡自己的部分权利投入社会公益建设。我们看到,上海正着力将社会公信力作为生命线,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完善制度规范,打造更加专业、高效、透明的社会组织标杆。
  遵守规则、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平凡人,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石,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让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是人民城市应有之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