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丹璐
市场机构普遍预测,2025年中国GDP增速仍将保持在5%左右。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并非易事,对外要应对特朗普“关税2.0”,对内要完成扩内需等任务。2025年,我们要面对哪些挑战,需要通过什么政策手段加以应对?
1月4日至5日,2025年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在上海召开,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对全球变局下的中国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特朗普“关税2.0”影响几何
特朗普“关税2.0”对我们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贸出口。兴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王德伦表示,假设特朗普一次性将关税加征到60%,大致会影响我国一半左右的对美贸易。如果关税为动态加征,影响可能会推高一些。
但也有不少专家指出,特朗普的施政纲领有不少自相矛盾之处,推行具有一定难度。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虽然特朗普加关税的言论甚嚣尘上,但真正落地的过程,可能是分阶段、较为缓和进行的。这是因为,美国目前高通胀、高财政赤字率,经济和特朗普第一任期时已有很大不同,特朗普想要对外加税、对内减税和严控移民,有很大难度。
另外,中国企业在经历过特朗普首轮执政后,也具备了一定经验,可以更好应对关税冲击。邢自强表示,从数据上看,近年来中国的出口产业更加多元化,出口市场更加升级,综合来看,这次特朗普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不会大过前次。
消费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扩内需成为2025年最重要的经济任务,这是在场专家重点讨论的议题。“我们目前的消费是明显偏低的。”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院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用世界银行的数据做了计算,从全球10个代表性国家的平均水平看,当人均GDP处于1万到1.5万美元区间的时候,消费率达到了73.22%。目前我国人均GDP正好处于这个区间(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3万美元),但消费率只有55.6%。这表明我们消费仍有大幅提高的空间。
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巨大的消费增长的潜力,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提升农村居民财产性的收入;通过改革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制度,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通过促进农民市民化,增加农民转移性的收入。
邢自强也提出类似观点。“最近有许多扩内需的积极信号,都反映了国家对消费的重视。”邢自强认为,对于未来扩内需改革,市场可以重点关注“新三大工程”,即化解房地产库存、充实社保体系、大力推动生育新政这三个领域,还有加强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重视。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需求端消费不足会导致供给端产能过剩,而供给端特别是服务业的供给不足,又会影响消费的升级换代。“最近很有意思的案例就是《黑神话:悟空》。开发这个游戏花了近10亿元的成本,但是带来了上百亿元的直接销售收入,以及包括显卡、游戏机在内的近千亿制造业产业销售收入。这个案例说明,服务业可以成为主导产业。”
宏观政策积极势头应延续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支持国内供需两端结构转型,202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势必要更加积极。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表示,2024年9月之前,宏观政策一直是以“挤牙膏”的方式投放。去年9月份以来,政策集中释放,市场情绪马上就提振起来,这个势头要延续下去。
货币政策方面,大部分与会经济学家都认同,今年货币政策定调是适度宽松,降息、降准的幅度不会低于去年。同时,不少经济学家也表示,相较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配合发力将更为重要。
一方面,这是为了应对外部加征关税的冲击,稳定资本流动与汇率水平,长期利率不宜过快下行。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扩内需任务离不开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
“目前来看,货币政策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传导路径堵塞,金融市场流动性比较宽裕,但是社会融资增幅非常低。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进一步的宽松,可能在带动实体经济企稳复苏方面效果有限,此时更需要财政政策配合发力。财政政策可以在实体经济中创造有效需求,推出更有力的创造实物工作量的措施,带动实体经济向好。”徐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