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上海三大报“一起上,观未来”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23
记者 杜晨薇
  昨天6时,在上海中心大厦的顶层,一场长达14小时的超长直播开启。这也是上海人熟悉的“三大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记者首次开展的三家联合直播。
  昨天10时30分,上报大厦43层上观新闻焕新亮相活动现场,上观新闻客户端全新上线的装置点亮,标志解放、文汇、新民正式共建、共享、共用“新上观”。
  “一起上,观未来”,这是上报人在媒体形态和舆论格局深刻变化的当下,一起迎接挑战,一起拥抱未来的庄严宣示。
  聚合爆发更大能量
  上海报业集团因变革而生,生于融合,长于创新。集团始终坚守“道正声远”,根据媒体改革的相关部署,守正创新,探路破冰。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上海报业集团再次策马扬鞭,于11月11日宣布正式启动新一轮改革。
  其中,解放、文汇、新民“三端合一”是改革重要一环。“短短两个月,三大报全力投入融合改革进程,马不停蹄地搭建起沟通桥梁,数十个微信工作群、几十次头脑风暴会,从总编办到编辑中台再到设计、运营、推广、技术等部门齐心协力,协同作战,围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要求,以构建强大的媒体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评价体系为标尺,以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媒体经营模式为基石,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在致辞中表示。
  “三端合一”,并不是1+1+1的简单算术题,而是要通过聚合爆发更大的能量。上观新闻编辑中心总监秦红说,围绕落实上级指令、对接三报采编、运维上观首页等工作,目前已建立起“7×24×365”的编辑链闭环。
  “三端合一”的目标,是实现“头部媒体平台核心竞争力的新突破”,而上观的底气和信心,恰恰就来源于强大采编力量支撑的内容优势、资源深度整合后的统筹优势以及媒体素养过硬的团队优势。
  就在新上观上线的同一时间,解放日报品牌栏目“民声直通车”联合新民晚报品牌栏目“新民帮侬忙”启动了现场直播,把连日来老百姓参与社会治理、相关部门协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真实展现在网友面前。
  新民晚报“新民帮侬忙”工作室记者季晟祯说:“这样的合作更能体现民生报道的速度、力度、温度,让老百姓更加受益。”
  时政、人文、民生重点发力
  全新上线的上观新闻客户端重新安排了频道和页面布局,融合解放、文汇、新民三报各自特色,共计形成39个频道、195个栏目,并在首页首屏重点推荐三报15个特色栏目,让优质特色内容站上C位。
  数据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报集中力量打造时政、人文、民生三个各具特色平台的目标探索。
  聚焦时政定位、服务中心工作,成为上海时政报道的“中心节点”、各界解读上海决策思路的第一选择,这是解放日报在新上观的“打法”。
  不久前,解放日报开了评论员队伍建设推进会,专职评论员数量扩容一倍,还将遴选一批兼职青年评论员。一方面成立“观见工作室”,加强对中央和市委精神的第一时间阐释解读,另一方面针对网络热点、受众痛点,打造网络评论矩阵。近期,报社青年记者编辑参与评论的人数已经实现倍增。
  文汇将着力建设更有影响力的头部人文平台。文汇报政法部主任顾一琼介绍,下一步,报社将在继续做强理论智库内容的同时,持续创新文艺评论形式,借由新上观平台,实现文艺评论IP的有效转化,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圈”。
  目前,文汇报已经“生长”出了许多人文类融媒工作室。比如“文汇文艺评论”“艺见”“汇演”“许蜜桃”等,在人文领域产生传播矩阵效应。当天的14小时直播现场,就有“许蜜桃”主理人许旸的身影。在这场与解放日报记者王潇、新民晚报记者晏秋秋的直播对谈中,她感慨:“大家将带着过往沉淀的光荣与责任,共同拥抱新技术,解锁新体验。”
  新民晚报也确定了进一步聚焦视频直播、融合运营、优势品牌,做强“夏令热线”“帮侬忙”“夜光杯”等知名品牌,服务城市治理的主攻方向。“在新的上观平台,让民生期盼皆有回应,让每一件小事落地有声。”季晟祯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