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属地街道探索成立“公房小区自治家园执委会”推动老小区更新 百年花园公寓重回“高光时刻”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76
记者 唐烨
  花园公寓位于复兴中路455号,建造于1926年,原名“派克公寓”,建筑洋溢着浓郁的欧式风情,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
  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侵蚀下,花园公寓建筑内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这两年,属地街道淮海中路街道联合黄浦区相关部门修缮了该建筑,并实施了小区道路翻新、架空线入地、公共厨卫改造等民生实事项目,解决了社区内一批“顽症”,提升了居民居住的舒适度。今年,街道重点更新了花园公寓内的中心花园,让这座百年小区重回“高光时刻”。
  设计方案反复修改
  走进花园公寓,顿感内部别有洞天——四面建筑围合着一处占地超900平方米的花园,花园内草木郁郁葱葱,高低植被错落有致。
  很多年来,这座花园是小区居民的骄傲,一草一木陪伴着居民。但由于缺少养护,花园慢慢变得杂乱,树木遮挡了低层居民家的光线,过密栽种的乔灌木影响了各自的生长。在所属街道今年推进的小区更新项目中,中心花园的改造成为居民最关心的项目,也是居民意见最多、分歧最大的项目:有的居民希望花园内栽种名贵树木,有的希望还原花园历史原貌,还有的居民提出干脆将花园推倒重建。
  为平衡好各方利益诉求,街道充分运用新时代基层治理“三会(听证会、协调会、评议会)”制度,在各环节、各方面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改造之初,街道、居委召开了三次居民听证会,听取居民对花园改造的意见。
  花园公寓属公房小区,绝大多数居民没有房屋产权,不是业主,只是承租人,这造成小区多年来无法成立业委会。因此,每次开居民听证会,全体居民基本都要到场。“100多人坐满了会场,有些居民坐不下,就站到了会场外的院子里。”街道干部说。居民诉求多样,有的存在较大分歧,讨论最激烈的时候,居民拿着尺子量花园的围栏长度,要求更新后长度一点都不能少……面对居民多样化的诉求,街道将听证工作做得细致,反复修改了10余稿设计方案,尽量将民意民情融入方案中。
  “在听证阶段,街道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达成居民各方原则上的共识。但在施工时仍有很多细节问题要与居民协调沟通,没有业委会的困境就更加突出了。”街道新天地办综合科副科长邱唯一说。
  中心花园更新提速
  为更高效地推进花园公寓更新,街道进行了一次探索——成立了“公房小区自治家园执委会”。“由公房公司‘让渡’物业管理监督权、公共区域使用决定权给居民,再从居民中选出代表,居民代表与公房公司代表组成执委会,对小区公共事务共同进行决策。”邱唯一说。
  今年6月,在黄浦区政府法律顾问的全程指导下,花园公寓居民历经自荐、海选、投票等程序,选举产生4位热心居民担任小区首届执委会委员。花园公寓居民还表决通过了《幸福淮海·花园公寓自治家园议事规则》《幸福淮海·花园公寓自治家园章程》。同时,街道推动行政力量为执委会赋能。在街道西部综合网格工作站的支持下,花园公寓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僵尸机动车”“垃圾厢房臭”“病树倒伏”等公共事务难题;针对“小区停车难”“居民不文明行为”等问题,街道支持执委会拟定并出台了《居民住户守则》《停车管理规约》等,受到居民欢迎。
  在一次次解决小区难题的过程中,执委会与街道得到了花园公寓居民的认可。中心花园的更新得以提速。很多在更新中遇到的细节问题,居民通过执委会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不久前,中心花园更新完毕,百年风貌小区重回“高光时刻”。为满足小区老年居民群体需求,街道将原居委会办公场所改建成社区“一门式”服务阵地和老年日托所,融合社区服务、健康养老、文娱活动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宜居性。
  25年前,“三会”制度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诞生。多年来,黄浦区深入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三会”制度,进一步推动制度应用从居民区深入到楼宇园区、街区商圈等各场域,从人民群众身边琐事拓展到基层治理痛点难点,发展出了居民区“三会”制度、楼宇园区“三会”制度、街区商圈“三会”制度和云“三会”制度,统筹整合基层各类资源力量,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渠道,推动基层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