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报摊场景里的老报纸。施晨露 摄
《解放日报》和《光明日报》两份不同风格的国庆特刊“交相辉映”。资料图片
记者 施晨露
“报纸堪称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一篇重要报道、一张精彩图片,都是历史的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的报纸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同时也留下国家发展和人民情感的深深印记。即便在纸媒面临转型的今天,报纸的意义与价值依然存在。”昨天,“辉煌印记,献礼华诞——报纸中的时代记忆”展览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这是写在展览前言里的话。
作为新闻出版领域的专业博物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致力于收藏和搜集近现代以来的各类报纸。此次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汇聚了展现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开启伟大复兴这三个关键节点的国庆盛况和国家盛事的104份报纸,其中22件展品为首次亮相,还有5处多媒体及2处场景还原,通过“报纸+”的形式引领参观者追溯时代记忆。
国庆特刊交相辉映
展览起始,复刻了摆满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和上海解放前后报纸刊物的旧报摊场景。在这个“旧报摊”上,有1949年5月31日的《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祝上海解放》《中共中央委员会热烈祝贺上海解放》等,昭示着这座城市与人民的历史掀开崭新一页。
随着展览推进,一份份报纸记录时代前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1月11日《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中国入世一锤定音》。2005年10月12日《解放日报》“神六”纪念特刊(丝绸版)曾搭载“神舟六号”飞船,成为第一张进入太空的报纸。此特刊选用了在古代被用作上等书写载体的丝绸作为印制材料,虽然印刷难度较高,但其保存年限、色彩质量都远超普通新闻纸张。
展览中的不少报纸为国庆特刊。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光明日报》的60周年国庆特刊报道庆典当日各场景的庆祝盛况,整版采用彩色实拍图。《解放日报》的国庆特刊“反其道而行”,特1版把读者带回开国大典的现场,特2版、特3版整版刊登60年前上海各地庆祝解放的珍贵历史照片。并置呈现的两份报纸,形成“交相辉映之势”。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当年10月1日,《解放日报》推出“国庆世博特刊”。2021年7月1日,《解放日报》推出建党百年百版特刊。这些距今不远的报纸版面,体现了新一代新闻工作者的智慧。
展览中还有一批珍贵的实物展品,如范用家属捐赠的三张颜色各异的1950—1960年代的国庆观礼证,其形制独特,为竖长形的丝质胸佩。一枚绘有五角星和天安门的红色徽章是1955年的国庆观礼徽章。
多份号外展出
除了报纸特刊,还有多份“号外”展出。号外,是指在固定出版期编号外临时增发的出版物。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当天,《人民日报》对外发布其首个套红号外报道这一历史时刻。《人民日报》2001年7月13日号外,报道了北京申奥成功这一让全球华人激动不已的历史时刻。
1958年8月15日创刊的《澳门日报》是澳门销量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中文报纸,1999年12月20日凌晨1时许,《澳门日报》出了第一份回归报道号外,头版大标题“澳门回归了”赫然醒目。
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大公报》,曾在多个地区出版不同版本,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相继停刊。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在香港重新焕发生机,延续其文化血脉,成为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际,《大公报》以通版刊发巨幅照片,配以“回归了开新篇”的大标题,并“热烈祝贺香港回归祖国”。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的发源地和中心,从《字林西报》《申报》《新闻报》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等报,延续着滋养百年的新闻文脉。展览中,在上海市民记忆深刻的“东方书报亭”造景里,除了传统的纸质报纸,还有新媒体的展示,扫一扫海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直通新闻现场。
此次展览将延续至2025年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