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流量 普陀链接区域创新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163
今年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期间,环球港华灯闪耀。记者 李茂君 摄
  记者 周楠
  坐在科创产业空间“创新里”的新办公室里,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CEO徐培麒喜欢看武宁路上的车来车往。他的企业就孵化于不远处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照他的形容,是“从蛋壳到了鸟巢,今后会展翅高飞”。
  普陀区当下流量增大:老牌商业体环球港,平均每天人流量超10万人次,销售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刚刚开业一年的真如环宇城MAX,周末人流量也超过10万人次。记者送给普陀的年度词是——“流量”。
  流量,在互联网时代意味着注意力经济,也意味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汇聚。这样的流量,是否可以为普陀区的发展带来“留量”乃至增量?
  长寿路大自鸣钟一带曾经商肆林立、人声鼎沸,是沪西重要商业中心。随着时代变迁,长寿路上的业态逐渐老旧、辉煌不再。
  破局者,当属鸿寿坊。通过两栋精品甲级办公楼和1.5万平方米的里弄商业结合,在海派里弄建筑与人本尺度中引入全新商业市集概念,鸿寿坊构筑了都市中独有的“精致烟火气”。开业一年来,接待客流已超过1000万人次。
  在市集里,美式街头汉堡店和意大利牛肚包当中是胶东海鲜水饺,潮汕本地卤味店的邻居是本地糖炒栗子铺,转个身还能买上现炒葵花籽,炒货铺前头就是养生茶饮店。无论住在附近的阿姨爷叔还是商务楼里的姑娘小伙,都喜欢来逛这个长寿路上的“新天地”。
  这种保留弄堂老底子,“小而美”的商务活力再造模式,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不远处,统益里、189弄购物中心、亚新生活广场等也在相继更新。由点连成线,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
  今年“五一”期间,历史悠久的武宁路桥也“出圈”了。它是苏州河上第一座雕塑景观桥,也是首座跨苏州河的灯光水幕景观桥。每天晚上,人们聚集于此,打卡留念。桥洞下,刚开出的茶馆、酒馆与花店承接客流,在茶香、酒香、花香中诠释夜生活的活色生香。
  武宁路桥的故事,是普陀水岸开发的缩影。近年来,普陀区利用“半马苏河”的天然禀赋,深化文旅融合、水岸联动,为水岸经济带来宝贵的流量和人气。
  如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让水岸经济内涵更为充实饱满?普陀的探索路径是——聚焦水岸经济与城区发展的结合点,以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产业为重点,打造水岸经济新集群,并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塑造水岸经济新亮点。
  以“好风景引来好企业”的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这里已成为“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核心区,聚集了360大安全总部、远东宏信、饿了么等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近千家,将带动周边产业营收达百亿元,影响力逐渐显现。
  人员、文化、经济等要素充分流动的“水岸+”新业态,让居住者、创业者、建设者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将成为普陀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笔。探索在继续,更多的故事将因“水”而生。
  武宁路上的“创新里”,是普陀区重点打造的兼具“硬核科技”超前孵化服务、资源集聚和创新辐射带动能力的“科技摇篮”和潜力企业培育的加速器。
  徐培麒选择这里的理由是:“地理位置好、科创氛围浓,有种想干事的冲劲。”他所创立的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其研发生产合作伙伴遍布长三角地区。
  普陀区的科创布局,正在向长三角扩圈。今年,普陀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启航,囊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普陀“七市一区”。借助开放式协同创新,围绕大院大所、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普陀区面向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启动了一批产业“链式联盟”。
  盟主之一的上海化工研究院,聚焦新材料研发领域,已携手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的企业和技术中心,在纵深的“产业链”上“结”出多个实效成果。
  “普陀要融入的不是‘鱼缸生态’,也不是‘池塘生态’,而是‘江洋湖海’大生态。”在普陀区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较大范围链接优秀的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资源和创新生态,从而找准自己的生态位。
  融入江洋湖海,流量才能真正具备含金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