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栖林下居水畔,“只工作不上班” 上海首个“数字游民”示范社区落地金山漕泾镇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062
记者 黄勇娣
  住在“东方羊角村”水库村,或择一处小岛,享受一整天的独处时光,或泛一叶扁舟,被一池荷花莲叶温柔环抱……昨天,上海首个“数字游民”国际村在金山区漕泾镇开村,首批12名“数字游民”入驻。
  靠着数字技术打破地域界限,他们将跨越传统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只工作不上班”,在工作的同时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体验边旅游、边学习、边工作、边交友、边创业、边旅居的“六边形”生活。
  “‘数字游民’这一新力量、新群体的到来,不仅可以解决美丽乡村‘人从哪里来’的痛点问题,盘活闲置农宅、带动乡村就业,还可以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落地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漕泾镇党委书记王咏梅告诉记者,漕泾镇是上海市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坐落于漕泾郊野公园内,所在地水库村也是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水域面积达40%,拥有70多个小岛,“前期发布内测招募信息,吸引了全网200多名‘数字游民’积极报名,这也是国内首个全域全场景的‘数字游民’示范社区”。
  业内人士介绍,“数字游民”是指依靠互联网完成工作和创收,不受工作地点、时间束缚的人群。近年来,“数字游民”群体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青年群体是主力军。由此,一大批“数字游民”基地在中国众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破土而出”。
  “我们将在这里待上15天,民宿内测价只要1000元,每天在工作之余,可以逛逛走走,发发呆,晚上还会参加沙龙活动……”“90后”姑娘小刘,是此番入驻的12位“数字游民”之一。她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创业,平时主要在线上与客户交流,工作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去年11月首次在浙江一个“数字游民”社区住了两个月,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也更加坚定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赚开心的钱”目标。
  此番入驻的其他小伙伴,也大多是新业态从业者,比如剧本分析师、游乐园设计师、疗愈师、情感咨询师、AI陪伴创业者等,还有一些人正处在个人探索期,希望在一边学习一边旅居中寻找新的可能。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自由感和社区感。”来自英国的“数字游民”尼克是新加坡一家公司远程工作的工程师,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是一个“游民”,因为父母每隔几年就会搬到不同城市工作,在美国、英国和中国生活,整个学习和职业生涯中都保持着“游民”的生活方式,所以成为“数字游民”的状态对他来说十分自然。
  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是由原乡映客和漕泾镇联手打造、共同开发的项目。目前,首期工程建设已顺利完成,为“数字游民”提供从住宿、餐饮到健身、娱乐的全方位生活配套服务。住宿上,有乡村联排别墅民居、“在水一方”综合体、永强客栈等民宿酒店,共100多个房间,提供统一物业的标准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游民”国际村还规划推出了充满绿意与创意的“十大类最美工位”,包括林下工位、滨水工位、船上工位、荷塘工位等,可供“游民”们在其中办公、学习、社交,并开展划船、森林骑行、露营烧烤等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此前,漕泾镇还联合中国电信加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际村范围内网络全覆盖,为“数字游民”提供一流优质的网络交互体验。
  年轻“数字游民”的到来,为水库村带来多元增收机会。首批“数字游民”中有3人入住村民陆秀云家,享受“半城半乡”的生活。据介绍,他们家是三层农宅,除了留有3个房间自住,其余6个闲置房间被纳入“数字游民”村,每月可获得5000元的租金收入。接下来,全村将盘活20户村民的闲置房间,每户一年可增收五六万元。同时,几十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从事保洁、房管、餐饮服务等工作。
  村集体的闲置仓库、厂房等资产,也正在被改造成食堂、集市、咖啡馆、共创空间、活动营地等,满足“数字游民”群体的各种需求。“同时,我们还将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器,在‘数字游民’中培育孵化一批个体创业者,越来越多资源和要素汇聚过来,也将给乡村旅游、乡村招商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王咏梅说。
  据悉,“数字游民”在国际村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外,还将体验丰富的社区活动,包括共创分享、社区反馈与建议等。他们将深入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进行观察,与老人、社工交流,实现原住民和新村民的双向奔赴,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当天的活动现场,微软加速器原北京CEO、中国“数字游民”产业开拓者檀林带来了主旨演讲——《数字游民:AI时代的超级个体崛起》,剖析了“数字游民”在AI时代的角色与价值。金山区有关职能部门就“如何吸引并留住‘数字游民’这一新兴群体”“如何让‘数字游民’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