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信息预报”背后的故事

来自:新华网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47

   在经历了十个黄金周之后,今天的旅游者已经学会了从电视、广播或者网站上收集由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办公室编发的“黄金周假日旅游信息预报”,根据“预报”中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自己的目的地,根据民航、铁路及住宿方面的情况确定自己的出游路线,预定自己的住宿地点。勿庸置疑,“预报”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旅游者,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成了参与预报的各城市、景区一个绝佳的自我宣传的机会。

只是有一点,是我们都不知道的,这样的共识,是在3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达成的。一份不过千字的信息预报背后,是我国旅游数字信息化快速而艰难的发展历程。

年三十儿下午4 点半

大年三十儿下午4∶34,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董培南刚刚在送局领导审核的报告上签完字,她抬起头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天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这意味着,由信息中心负责的信息通报的传送、总体概述的编写及系统安全的维护已全部完成。此时距离规定的完成时间下午5∶00,还有半个钟头。

这个春节,对于信息中心来说任务加重了。董主任告诉记者,以往黄金周,信息中心只负责设备系统维护,今年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审核和概述。“人没多,效率反而高了,主要原因在于信息预报系统的运作在各地已经很成熟了。”董主任说。

从2001年“五一”首次启动预报系统,信息中心走过了一条人工—半自动—自动化的道路。2001年“五一”,近200人在为信息预报忙碌着,这里面包括近30名从二外请来的学生。“那时候,事先分配好哪个人负责哪个城市,谁负责哪台传真机。有城市的传真来了,马上有固定的人负责录入,不清楚的地方,有专人负责电话求证。然后再把所有的录入资料,通过计算机汇总。”同样是3∶00—5∶00

的两个小时,却是忙得不亦乐乎。“此后的几个黄金周稍好点,但仍不断地有电话过来询问数据怎么填,概述怎么报,还有一些系统使用的问题。现在则完全没有这些问题了,所以才能这么快。”信息中心信宏业告诉记者。

30天前的准备

从节前的7期预报,到节日期间的7期通报,算起来黄金周期间总共要发布14期报告。然而,信息中心黄金周战役的战线却是从一个月前就铺开了的。

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一个月前,信息中心就开始与网通公司商量扩容。按照网通公司的出价,完成扩容旅游局要再掏20多万。然而董主任的一席“道理”,却愣是省下了这20多万。

“当时网通、电信两家公司都在争。鉴于网通在北方的影响,我们很想跟网通做。但是网通的价格又太高,于是我们就跟他们说,中国旅游网内容如此丰富,是由于国家旅游局和各地方旅游局做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化工作,这么多的内容放在网上,不仅丰富了网络的内容,同时提高了点击率,这实际上是我们旅游部门为电信做出的贡献。反之,你们也应该支持旅游。”

这番道理,是网通从未听说过的。他们说,想想倒也有道理。那么就在租费上优惠些吧。就这样,一番“唇枪舌剑”后,旅游局不仅成功扩容,而且还节约了大笔资金。据说,双方自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今后还会继续合作。

“预报”的价值

填一张表,领导签个字,然后放到网上。

对于地方旅游局来讲,“预报”的价值远远不仅于此。黄金周前后,“预报”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媒体,如此频繁的出现,其所产生的巨大的宣传效应才是他们追求的。而这一点,也是在3年的实践中逐步统一的共识。现在,不断有城市要求加入预防系统,也是看中了这其中的效益。可以说,“黄金周假日旅游信息预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信息数字化的进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