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闻

即将直飞 体验新疆与新疆文学 在上海 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2年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076
记者 施晨露
  “作为新疆代表性作家,刘亮程去年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巴》之前就已被频频讨论。等到《我的阿勒泰》播出,不是文学圈的人也开始讨论新疆和新疆文学。我家里人说,电视剧不错,我说,你们看了书会觉得更好。”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薛舒告诉记者,“作为文学从业者,反倒对‘新疆热’毫不惊讶,因为对这些作家、作品已经非常熟悉。”
  改编自新疆作家李娟同名原著的迷你剧集《我的阿勒泰》5月7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后,带动《我的阿勒泰》原著热销。剧集联合出品方花城出版社介绍,《我的阿勒泰》在一个月内销量突破60万册,日最高销量达5万册,并迅速带动李娟系列作品的又一轮销售热潮。
  阿勒泰,成为当下旅游热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来自上海市文旅局的消息,上海直飞阿勒泰航线将于7月1日开航,每周执行三班。不少上海市民将暑期长途旅行目的地瞄准阿勒泰。计划前往阿勒泰的“80后”廖忆已经在微信朋友圈把定位地址改成“心在阿勒泰”,在她看来,阿勒泰和李娟的作品,“打在了年轻人的心巴上”。
  从刘亮程到李娟,新疆与新疆文学,何以“出圈”?
  新疆是天然的“诗与远方”
  “一个被文学塑造和书写过的地方,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5月末刚被授予“新疆文化旅游宣传大使”的新疆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刘亮程说。
  对很多人来说,新疆是天然的“诗与远方”。在刘亮程看来,“被诗歌、散文等书写过的花朵、草原、天空、大地以及人间岁月,带着文学中无限的想象。一块被文学书写过的土地是一种远方,是有天空和梦想的。新疆就是这样一块被优秀文学所塑造的地方。”
  “其实,一直有一个文学中的新疆,这个新疆在《山海经》中、在西王母传说及相关文化传奇中,在那些历代书写新疆的游记、笔记、诗文中,当然也在史诗《玛纳斯》《江格尔》中,在《福乐智慧》中,尤其在各种小说、诗歌、散文中。”刘亮程说。
  “来自新疆的写作者有一个特点或者说地域现象,那就是写诗的多,散文其次,小说反倒是少数。”今年5月,上海作协迎来第十二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的20名学员。薛舒观察到,每年来到上海的新疆作家无形中验证了李娟的散文所写,“在广袤的地貌环境下,写作对自然的体验和感受力可能特别强,这是城市中比较缺少的。”
  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已连续举办12年,“新疆作家对创意小说课程很感兴趣,每年名额都很抢手。今年这届学员,谈到刘亮程的《本巴》、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都很自豪。”这几天,新疆作家正在绍兴、杭州、南京、苏州等地展开江南采风之旅,薛舒期待,江南人文风景能与新疆写作者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出一个地方的特色,展现出当地的审美、艺术——不光人与人之间有故事,人与自然的故事也是故事——这样的故事,就会被大众认可。新疆的文学跟歌舞一样,很有表现力。”
  在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连续以《捎话》《本巴》进入最后角逐的刘亮程,最早也以散文写作震动文坛。上世纪90年代,他出版《一个人的村庄》,其中多篇被选入中学课本。有读者拿着《一个人的村庄》去新疆西北部的沙湾市寻找书里那个叫黄沙梁的村庄。“黄沙梁村有我生活的现实基础,但村庄的名字是我虚构的。尽管找不到这个村庄,但他们会找到新疆,找到沙漠、戈壁,找到遥远的、可以看到完整地平线的北疆大地。这就是一部文学作品对读者、对游客的吸引力。”在刘亮程看来,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力可能不同于短视频、不同于其他媒介,但是更持久。
  文学影视、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一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让李娟“火”出了圈。剧中的“李文秀”与李娟有几分相似?这是很多观众好奇的。《我的阿勒泰》收官后,李娟在乌鲁木齐郊外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谈,这是她难得的公开访谈。
  其实,在电视剧爆红之前,李娟在文学圈早已是一个传奇。董宇辉的直播间也曾推荐过李娟的作品。
  平日里,作品之外的李娟是“沉默”的。她停用了朋友圈,“半年可见”的微博内容空空,读者或许偶尔会在抖音刷到她直播分享日常,包饺子、修家具、织衣服、遛狗……生活气息满满。
  李娟这个名字极其普通,不过,她的作品有很高的辨识度,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曾评价她的文字“一眼就能认出来”。《我的阿勒泰》是李娟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写作已逾十年的李娟出版了《阿勒泰的角落》,一年后,这本书的延长线《我的阿勒泰》问世。李娟的公众号和微博都以“阿勒泰”为前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娟和阿勒泰互为“代言人”。正如有评论说,阿勒泰,是文学和剧集未署名的“主创”。
  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李娟,少年时跟随母亲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辍学后,她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车工、服装厂工人,兼做裁缝,与牧民一起转场,这些都成为她的写作素材。评论家岳雯在《创造自我——李娟论》中这样指出,“鉴于李娟的作品几乎都是围绕着她的生活而展开,我们对她的了解远远超过了(作品)护封上的简短介绍。她将她的生活和盘托出,由此,我们了解她巨细无遗的生活、她的家人,乃至于她观察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方式。简言之,在阅读李娟散文的过程中,我们是在阅读李娟这个人。”
  “电视剧在没有太多起伏情节的情况下被大众接受,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薛舒说,“不过,作为读者还是稍微有一点不满足。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发现与自然之间的独特关系,在与孤独的相处中,与自然妥协的同时,爱上了自然。这种尖锐环境下的审美、内心的豁达,在电视剧中有所表现,但文字的丰富度更高、更传神,更能抓到人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悟到‘你要觉醒的是什么’。”
  近年来,影视改编将越来越多目光投向严肃文学,《人世间》《繁花》等收视口碑双赢的剧集折射出观众对影视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更高期待。“成功的文学作品影视改编,是互相成就的过程。《我的阿勒泰》通过影视改编,文学的生命力得以延展,同时也将新疆美好的生活图景展现给更多人。”张懿说。
  “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近年来,跟着热播剧去旅行成为潮流,不同城市秀丽、独特的风土人情,让“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去有风的地方》让本就是“网红”城市的大理吸引更多文艺青年,海派风情摇曳的《繁花》让黄河路、和平饭店成为热门打卡地。热播剧取景地频频“出圈”,影视IP与文旅“双向奔赴”,让人看到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的重要价值。
  “对口援疆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上海援疆工作已经做了多年,上海作协与新疆作协共同举办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也已多年。《我的阿勒泰》是对新疆地区特别好的宣传,可以看到,不同地区、民族,不同习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学习,这种形式是有用、有效的。”薛舒表示。